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日记 > 渡口剪影

渡口剪影

散文
时间:2013-08-25 18:03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粱之衍点击:
        

  渡口剪影
  
  粱之衍
  
  一
  
  一九六五年,秋,南盘江边。
  
  阵雨过后,两岸山峦苍翠,一江浊水湍急。盘溪镇渡口,人们簇拥着等待木船摆渡。
  
  扁舟一叶拢岸,几只笨鹅不惊不咋,依旧悠游戏水。人们顺序登船,人多船小,待渡过江的人群只有一小半上了船,余下的仍留在江边等待下一次。
  
  船工竹篙一撑,扁舟乘浪下洪波。乘船的人大多数是到江东边做农活的公社社员,他们都带着所需农具,还有一担装满粪水的粪桶。人群中间杂着两位出差人员,还有三位背着行李,要到江东乘火车去省城上学的学生。除此之外,绝无游客,那个年代,游客这个词只有书本上能够看到,它是远离当时人们的生活的。
  
  船头是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船工,江风鼓起他的短袖布衫,灰白色的布衫上,旧补丁摞新补丁。他那古铜色的胸肌和臂肌,随着竹篙点破江中激流而不时地隆起。船尾撑竹篙的是一位年约十七八岁,衣着朴素而身材单薄的女孩,她那俏丽的少女脸庞上,分明已经显露出几分生活的艰辛,可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里却闪烁着淡定、乐观、向上的眼神,没有一丝怨艾、忧戚。
  
  船拢东岸,那女孩按生产队的规定在下船人中收费,公社社员和学生免费乘船,只有两位出差人员缴费,每人5分钱。那时的人们室如悬罄,阮囊羞涩,就是1分钱也很管用的。不过,经济拮据,物资匮乏,不等于人的精神空虚,纯真,友善,重勤,乐观,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是人们当时建构富足的精神世界的流行词语。
  
  二
  
  一九七〇年,春,滇池畔。
  
  “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峣,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大道。……故大道从之,上置关,高峣实当水埠焉。”这是徐霞客1638年所写《游太华山记》开篇的一段话,它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高峣自古是昆明通往滇西重要的水陆码头,而草海则是长满芦苇的湿地,芦苇丛中的航道狭窄船,航行其间,还感觉不到滇池这个大湖。谁也料不到三百多年后的1970年,这里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围湖造田。
  
  史料记载,滇池围湖造田,在元代就有4次,明代9次,清代16次。规模最大的就数1970年那次,初期参加围湖造田的有3.5万人,中期则达到10万余人,历时8个月,围湖造田3万余亩,占草海面积70%。参加“向海要田,向海要粮,向滇池进军”的浩浩荡荡队伍里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
  
  在那八个月里,每天从红日东升到夕光收尽,高峣码头上,装土和运土的人们忙忙碌碌,运土的船只在美丽的滇池里来往穿梭;狭长的大堤上,运土的卡车和挑土的人群挤成一堆。人群里,只有服从和热情,没有质疑的声音,一点也没有,毕竟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何况那是文革还没有结束的年代。
  
  认识到围湖造田破坏了滇池的生物链和原有生态系统,是滇池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那是此后近二十年的事了,大自然对人们进行报复,滇池水质恶化,于是,痛斥之声鹊起,声振林木。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治理方案,一笔笔上亿的资金投入。又是一个二十年,滇池治理有了成效,不过,高峣码头早已沉寂了,取而代之的是铁路和高速公路。
  
  三
  
  2013年,秋,嘎洒江岸。
  
  红河波涛湍急流入新平县花腰傣聚居地嘎洒镇一带,顿失野性,一派文静模样,这是红河中段,当地人称之为嘎洒江。“嘎洒”是傣语,意思是“沙滩上的街子”。嘎洒镇过去是普洱到京城“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仲秋,轻轻的风,细细的雨,暖暖的夕阳,缓缓流动的秋江水。游人踏着江边软软的沙滩,任凉飕飕的绵绵细雨舔舐着热热的面颊,十分惬意。一会儿,只有风,没有雨了,人们眼前竟然是金灿灿的阳光,金灿灿的稻田,绿油油的蕉林也涂上了一层浅浅的金色,雨帘却挂在江那边去了。江这边日出,江那边下雨,当地民谚说“秋雨不过沟”,何况这还是江呢?
  
  这时,江湾处,一叶小舟顺流漂悠过来,一幅绝妙的画卷慢慢舒展开来。船头是一位颇有花腰傣特征的小卜少,天上的灿烂和两岸的锦绣都摞嵌在她的服饰上,一片白云飘忽在她身后,为她衬托,为她灵动。船中间坐着三位衣着鲜亮的游客,他们与小卜少的谈笑声里充盈着满意的幸福指数。船尾站立的是一位穿着黑色镶边刺绣的傣族服饰的老人,他那黝黑透红的面颊上布满岁月镂刻出来的梯田似的图纹,大写着谦和与慈祥,而两眼深邃的目光,给人一种博大、高远、进取和坚定的感悟。
  
  “这是凤凰树,这是油棕,这是芒果,这是酸角,这是槟榔……”那叶小舟已经靠岸,小卜少热情爽朗地给游客介绍江边林木。他们渐渐融入一片苍绿的竹林,竹林一直延伸进傣家村寨。村寨里,传来一阵阵悦耳的歌声,美妙的音符从摇曳的竹梢跳跃到江水里,又在江流细浪里欢乐荡漾。
  
  唯有嘎洒江边的码头安详地躺在蕉林里,等待随后到来的船只,恭候下一批游客。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年轮》读后感

    《年轮》读后感 文/磐石 《年轮》这部小说是知青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代表之作,故事围绕...

  • 简单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是多么简单呀,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感受快乐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 人生如戏

    人生就像一场戏,真真假假,无需理会太多;人生就像一场梦,缥缥缈缈,无需留恋太多。...

  • 人生如水

    人生之初,就像清水,清透无味,不知世上有各种滋味,以为世间仅是此味;人经成长,就...

  • 左转窗外

    习惯了顺着右边走,左转望窗外。 远处的右边是一堆高高低低的楼房耸簇,一动不动。左...

  • 昨晚的梦

    昨晚梦,发现过于的真实,就在以前的真实基础搭建,好像没有脱离以前的生活一样,就用...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