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生命的口粮

生命的口粮

时间:2013-01-21 07:47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穷高点击:
        

  文革时,家乡黄土地处处红旗招展,“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时时响彻田野。那正是我的孩童时代,十几岁的我什么也不懂,经老师家长屡次教育,“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毛主席共产党给予我们的幸福”的观念深植我心,即使在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年月里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真理。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的原则亦深深镌刻在我的思想里。至于实施时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那就不是我所能记住的了,我只记得那时全村社员按年龄大小分配粮食、蔬菜和一些生活必须品。
  儿童分到的口粮比成人要少得多。成人是标准口粮,一个成年人每年的标准定额是405斤,也不全是粮食,其中还包括南瓜、地瓜之类的附加食物。当然,南瓜和地瓜与粮食不在一个等级上,是以三斤拆合一斤的标准定额口粮的。
  黄土地上因地理气候原因,不能种植大米之类的细粮,小麦也极少,只能种一些大秋作物,如玉米和高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延续着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主食只能吃到玉米窝窝和用高梁面做成的鱼鱼。
  玉米窝窝的做法非常简单:用玉米磨成面,用适量的水和好加适量的碱面蒸熟就可食用。我走过好多地方,见北方大部地区和南方少数地方吃玉米窝窝,做法与吃法基本类同,只是没有我们家乡的玉米窝窝个头大、结实、实惠。叫法也有差异,有的地方叫窝头、也有的地方叫玉米饼,唯有我们那叫“黄窝窝”。
  黄窝窝这种叫法我想别的地方的人不一定了解,其实只要见了食物便能观物知名了。具体做法就是用水把玉米面和好后,两只手轻轻地搓一个圆锥形的团,然后在底部中间用手指套一个洞就成了,当然这个洞需要套得大点好,这样的窝头既省火力又美观。小时候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猪草,放学回家,妈妈会给我的左手里放一个金黄黄的玉米窝窝,右手里加一根萝卜淹治的咸菜,肩上挎一个大箩筐,我就愉快地屁颠屁颠地跑着拨草去了。
  高梁鱼鱼的做法很复杂,复杂得我到现在也没有学会,其吃法可算是我们黄土地人家才能申请到的专利。听老人们说小日本占领了我的家乡,强迫征用军粮,老百姓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省吃俭用保存下来的高梁面让征走,但是日本人征用后不会食用,以后就不再要高粱面了。因此,我们那儿一直到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日本人吃高梁面——没有法子”。要是他们连玉米面窝窝也不会食用该多好,那家乡的人民会少遭多少罪啊!
  高梁面鱼鱼吃起来香,做法却复杂。高粱磨面时就会分成一、二、三浪面三个等级。一浪面就是第一次磨出来的面,很白,一浪面一般人家平时舍不的食用,只留作招待客人之用。二、三浪面才是平时充饥食用之物。
  母亲在世时经常给我做高粱鱼鱼吃,我只记得冬天母亲在做高梁鱼鱼时会把适量的面盛到一个搪瓷盆中先放到开水锅里炖,炖到一定的时间后用滚沸的水把面冲成团和好,然后取一块木板,在上面用双手搓成细细的长长的像黄鳝一样的面条状食品,这就叫鱼鱼。这搓鱼鱼的技巧就可见识家庭主妇的真功夫:有的巧媳妇双手同时搓,能搓十八根之多;有的笨媳妇一只手搓,也搓不了两根,还老粘一块!据说我们老家那时看谁家媳妇巧不巧就是看她同时能搓几根鱼鱼!鱼鱼做好后放蒸屉里大火蒸大约20分钟便可出锅了。高梁鱼鱼用西红柿拌食最为美味,也有用我们祖传淹酸菜汤之类用作拌调料的,味道更是鲜美独特。
  我只记得“文革”那些日子里,每年的细粮只能人均分到20多斤小麦,磨成面粉也就不到20斤了。那时黄土地上的人们一年四季只能吃到两顿白面:一次是中秋节吃顿白面饺子,另一次便是过年那天享享口福,年后的第二天就只能吃高梁面做的饺子了。
  一个成人四百斤的标准定额粮对我家来说是足够,这主要是因为母亲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再说我们家人的食量都不很大,虽然干农活很累很苦,但少食也许是上天造化的恩赐,所以在那个特定的年月里,我家虽没有什么美味佳肴,但也没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对食量大的人家就不言而喻了,他们每年青黄不接,在饥肠辘辘中还得听从党的号召抓革命促生产,拚命学习大寨。
  对于辛苦一年的庄稼人来说,最为期盼和愉快的事情莫过于分粮了。每当分粮时,家家户户深怕晚了分不到似的,早早的就去排队等着了。那时的排队和现在的排队截然不同,那时的人们持着个人印章排成一行。轮到谁,会计就会主动把谁家的印章拿起来,在账本上盖好印就开始给谁分粮。文革中不管分什么只准使用印章,不准签字。印章一般是一户户主的名字,多是父亲,母亲的也可用,但子女们的印章是绝对没有使用权的。
  我家分粮时我最积极,一听到光棍万喜子在广播中通知分粮的声音,我就会拿上父亲的印章和口袋飞跑着去排队!一般情况下前十名肯定有我。
  时过境迁,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呈现出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风格,犹如一个保持了游牧文明的强悍精干的小伙子。一路走来,如今我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一切都在改变。唯独儿时的记忆依旧散发着馨香,唯独那口粮的馨香仍旧保存在我的记忆里,馨香着我的生命!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