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辛辣杂文 > 时事评论 > 我的兄弟叫顺溜 评论

我的兄弟叫顺溜 评论

时间:2009-07-15 08:07散文来源:本站整理 散文作者: 散文在线点击:
        

编者按我的兄弟叫顺溜》是纯属巧作的一部电视剧,剧情那是怎一个巧字了得铺天盖地的广告让大家对这部剧充满了好奇,不是为了所谓明星,更不是为了所谓先锋潮流的影片类型,从没想过在国内所谓当红演员身上有过什么期待,也没想过通过这样那样一部剧集知道点什么所谓历史作者朋友们一样,单单看了最后一集,重点看了朋友们的评论,忍不住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顺溜


  再次看到反“主旋律”的声音又一次成了主流,很是诧异。一直以来,在VeryCD看到这一类的影片总喜欢留一点感想和朋友们分享,因此对大家的留言也很感兴趣。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凡一部影片被一些人冠以“主旋律”之后,谩骂和讽刺往往会多于理性的分析,一直以来也非常不理解。从《集结号》开始,几乎每一部涉及到战争年代的影片都会有这样的遭遇,一直到最近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朋友都是带着一些蔑视和嘲讽来对剧中的故事进行评价的(我承认自己在所谓“主旋律”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八零后,我当过班长、当过优秀少先队员、当过三好学生,事先说明的目的,在于我只不过想告诉一些人,这与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没有必然联系,省的有的朋友会误会,扔过来一些难听的话给我)。
  
  首先,为什么现在很多朋友一看到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首先的反应就是“主旋律”,从而如此不屑如此蔑视呢?也许是过去太多此类影片的失败让我们有了心理阴影。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一种压抑之后的叛逆——你让我看我偏不看,你说它好我偏说它坏。九十年代初,本人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北京所有的学校进行了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展播,人人要写观后感。这是印象比较深的事情,当时很反感写作文,加上一段时间下来产生的审美疲劳,多少有点反作用影响。可这些放到现在看看,例如《英雄儿女》,不知道多少朋友还保存这个——说起来恐怕会有人笑我吧,我不久前又看了一遍,说实话,从艺术角度或者单纯影片讲述的故事来看,绝对比现在国内外很多片子要出色。你可以说我装,但是,王成喊道“向我开炮”的时候我眼眶热了,血也热了,仿佛也充满了牺牲的欲望,我想这放在现在是很多所谓大片梦寐以求的效果(如果您不认同我的想法,不用往下看了,绝对浪费时间)。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好坏,我想首先是故事如何,其次才是导演的编排和演员的表演,它是否是“主旋律”和一部剧的好坏一丁点关系也没有,正如同很多大投资的影片艺术性、票房双双落马,道理一样。回头说观众心理,现在VeryCD和很多评论性论坛都会出现那么多反“主旋律”的声音,我想恰恰就是我们中有一些人没有理性地用单纯鉴赏影片的心态去看待这一类剧集。很多人叫嚣着不愿被洗脑,讽刺故事的低能、演员的做作,甚至最后上升到某种高度,借此批判一下、呐喊几声,我想说,您是不是太累了?假设,仅仅是假设,所谓“主旋律”真的是要不断灌输您让您洗脑的话,您整天这儿一遍遍说自己没被洗脑、强调自己的反“主旋律”立场,出于专业角度向您提出建议——您已经患有轻微的恐惧症以及强迫症,应及时就医。在美国,每年有大量心理问题患者声称自己发现了一系列阴谋,声称自己被监视、被迫害,这不是新闻,在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周围的环境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些人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请不要惊慌,牢记一点,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高低有别,末怕。一直觉得“主旋律”如果真的是某些人说的是所谓洗脑的方式,是一种以反复灌输为手段的不良事物,那么我按照这个逻辑分析,反“主旋律”是一样的东西,这是群体内个体相互影响的产物,您不见得是自发、自觉地真反。
  
  其次,朋友们对于历史的态度是否理性。这一点我想和当初本人写观后感的那段有共性。小时候父母问我们长大想做什么,毫不犹豫地说“科学家”、“宇航员”……当死乞白赖挤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刹那,一切儿时充满童真的豪言壮语仿佛汽车尾气一般消散在大气中了。这种从梦境走入现实的过程人人都经历过,于是,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很多人第一时间出现的情绪便是怀疑。怀疑经验、怀疑旧的认知逻辑,还有怀疑那些曾经伴随我们十几二十年的东西,这其中便包括学校书本上的一切。网络盛行的今天,一段野史甚至一段谣言都能让很多人兴奋于发现真相,一时间自己也仿佛成了对“真实”的见证。历史是什么?是发生过的、过去的事情,当年代久远到一定程度任何理论的真实性都是打折扣的,不得不提郭德纲的段子——“这事儿离现在不远,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听了都知道这是包袱,换个角度,有多少故事现在家里有老人的还能讲讲呢?恰好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岁月。但是作为历史,不可能存在一个能在某一个时间点纵观真个大环境的人,绝对不存在,他只能有他自己记忆,并且是绝对片面的记忆,哪怕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拉回来说放在当年那个历史下的发生的一段杜撰的故事,是否一定要存在原型才能拍出来放映呢?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幼稚了。一个朋友接触过一个美国西点的毕业生,他问过一个很不友好的问题:“《西点揭秘》(《将军的女儿》)这样的故事是不是有原型呢?”鬼佬很从容:“中国人是否都和《卧虎藏龙》里周润发一样能在竹子上飞来飞去呢?”电影和电视作为艺术的一种载体,它承担更多的是娱乐性,想不到现在这个时代还有那么多朋友一面嘲讽新闻、一面批判说教式的媒体,同时还一面要求电视剧这样的“玩儿闹”有什么教育意义和历史的严肃性,这种矛盾的心态我实在很不解。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2)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