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优美散文 > 节日散文 > 儿时的年

儿时的年

时间:2022-01-25 22:40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水晶珠珠儿点击:
        

        女儿今年6岁了,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这几天每天缠着我们问“爸爸,还有几天过年呢?你小时候过年有新衣服吗?都玩什么呀?”“妈妈,我的新裙子什么时候才能穿?是不是就得等到过年才能穿?”看着女儿俏皮的小脸庞,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场景。

        过年,当然要从腊月二十三说起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二十三,糖瓜粘”传说中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还要吃麻糖,祈求灶王爷多多说好话,保佑来年岁岁平安。小孩子不会关心节日的意义,只会满心期待着大人们摆出各种各样的麻糖,甜甜的糖丝在嘴里慢慢融化,化成甜蜜的回忆。

接下来的时间,每天看到的就是母亲那洗不完的衣服、窗帘、被罩,父亲修不完的灯泡、窗户、电线,小孩子做不完的寒假作业。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到年初日。

        年初日,也就是除夕,这是很重要的一天,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天早上母亲会很早醒来,先把炉子烧得旺旺的,家里暖和了,再挨个把我和弟弟叫醒。父亲则早早把院子里冻着的猪头、牛头、鸡等各种肉放在厨房,让其自然解冻。吃了早饭,我和弟弟的任务还是继续完成寒假作业,虽然心早已不属于书本,但是人还得坐在书桌旁,否则就会换来母亲的一顿骂。临近中午,天气暖和点,母亲把刚刚做好的浆糊端给父亲,我和弟弟瞬间收到讯息——这个时候就是我俩离开书桌的最佳时机!把书本胡乱地堆成摞,一个帮忙端浆糊碗,一个帮忙抱春联,跟着父亲的脚步,光明正大地结束了作业之旅。以前的春联都是父亲亲自手写的,毛笔蘸上墨汁,在红色的纸上行云流水,幻化成一个个刚劲有力的汉字。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市面上售卖的印刷体春联已取代了手写版,方便快捷的同时,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东西。

       午饭,母亲准备了炖鸡肉、榨油糕、凉拌土豆丝。过年了,讲究个年年有余,鱼固然是少不了的,鱼肉是由父亲掌勺的。吃过午饭,父亲和母亲又开始洗猪头、牛头、猪蹄子,将火钳子放在炉火中烧红,准备烫毛。忙碌的同时,母亲还会时不时地呵斥着我和弟弟:“快去睡午觉,下午睡好了,晚上才有精神熬年!”我和弟弟躺在炕上,心早已跟随着巷子里零零星星的鞭炮声飞走了,不知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只知道再次醒来时,窗外已是黑漆漆的一片,厨房里已经弥漫了煮肉的香味。母亲将准备放肉的盆、盘子都摆好,同时还不忘准备蜡烛和手电筒。那时候,年除日晚上7点左右,总会出现大面积停电的情况,停电时间的长短刚好错过春节联欢晚会的开端,所以蜡烛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停电的间隙,父亲会教我和弟弟做各种各样的手影游戏,直到灯管努力地眨起了眼睛。春节联欢晚会是家家户户合家团圆的象征,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是我们一家人每年不变的传统,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吃着了,好运连连,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准时到来。按照家乡的习俗,这时候院子里的旺火该燃起熊熊火焰,准备“接神”了。我和弟弟穿上厚厚的棉袄,跟着父亲,每人手里还拿着一捧“小蜜蜂”、“大地飞花”、“小青蛙”、“小蝴蝶”,等父亲把必备的千响大鞭炮和麻炮点着了,就轮到我们的小花炮上场啦!“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咚——啪——”,一道道亮光划破夜空的静寂,犹如颗颗滑落的流星,又似朵朵绽放的菊花。正如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经过这一番的热闹,母亲早已用筷子将蛋糕串好,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夜宵时刻——旺火烤蛋糕,烫嘴的脆皮搭配甜甜的夹心,冰与火在口中交融,幸福的味道在新年的爆竹声中弥漫开来......

        按照家乡的习俗,大年初一的早上讲究“生米不下灶”,家家户户吃“捞饭”。“捞饭”使用的是半熟的小米,搭配肉丝、粉条、油炸豆腐、海带丝等,加上调味料,放上几个饺子,慢慢熬制,最后出锅的时候滴上几滴香油,一碗热汤,承载了多少人童年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要去拜年喽!穿上新衣服,父亲骑上摩托车,带着我和弟弟走东门、串西门,亲戚们早就在家中备好了各种干果,当然还有给小孩子们的压岁钱。

        大年初二迎财神,初三迎喜神,这是每年的习俗。初二的早晨,母亲早早在窗台上摆好供品,父亲响上三个大麻炮,接财神爷进家门!至今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有人在我们单位门口放炮的场景,金融联系着金钱,在金融机构门口放炮,或许能更早地接到财神吧?逗笑之余,却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寄予的希望。初三的早上,我们都会走出家门,冲着正南方向,走到小县城的最南端,点燃一串鞭炮,插上三柱高香,在“噼啪”声中叩上三拜,祈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初四往后,就开始了“吃请”的日子。所谓“吃请”,就是亲戚们都在选定的那一天欢聚在其中一家中,吃吃玩玩,开开心心。初四姥姥家、初五舅舅家、初六二姨家、初七三姨家、初八我们家,这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默守的规律。大人们一起安排午饭的食材,小孩子们在院子里玩炮仗,一家人说说笑笑、吵吵闹闹,其乐融融!如今,当年还没窗台高的小屁孩儿们也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为了生活奔波在不同的城市,大家聚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纵使有电话、网络这样先进的联系方法,但总是少了记忆中的那些乐趣。

正月十五闹元宵,上街看红火的我们最期待的事。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每天的上午和晚上,真的就是满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县城的各个企业、单位、社区都会准备风格各异的花车,扭秧歌、踩高跷、跑船灯、舞狮子、背棍、威风锣鼓等等,好不热闹!传统的秧歌和高跷正如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同时还会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的装扮,每一位表演者根据自己的身份角色,着不同的服饰,排成两列,跟随着指挥者的扇子和哨子,踏着唢呐高亢的节奏点,扭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步秧歌步,就好似排兵布阵,看似杂乱,实则内涵玄机。小孩子们最喜欢在看表演时悄悄用手抓一抓表演者身上的红绸子、逗逗猪八戒的大钉耙......高跷需要更多的胆量和技巧,双脚牢牢地绑在高跷架子上,表演者需要不停地移动,才能保持平衡。高跷表演必须在平坦的路面进行,不能有坑坑洼洼,并且还需要有专人负责保护和清场,看高跷表演时,围观的人群都会自觉后退,因为怕被高跷踩到脚。船灯是用木头做好的船型架子,整体用绸子装扮,再挂上花带,也有挂彩灯的,表演者将其固定在身上,绸布的长度刚好挡住脚,移动起来真的就像人坐在船上、船飘在水中。威风锣鼓是最振奋人心的,所有的表演者都站在高高的花车上,中间最大的那面鼓是整个队伍的核心,“㘗......㘗......”一声划破苍穹的哨响,人群的目光立马被吸引,接下来那震耳欲聋的表演,就放佛置身在万马奔腾、黄沙漫天的战场!正月十六的晚上,我们要“游百病”,吃过晚饭,一家人在街上走走,看看烟花、烤烤旺火、逛逛灯展,表达着人们心中希望一年健健康康无灾病的愿望。

        随着表演形式的改进,传统的秧歌表演已经很难看到了,大多是结合了歌舞的旋律、融合广场舞的表演方式。而高跷的传艺人大多老去,会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再加上这两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能进行聚集性活动,看火红的场景,也只能凭着记忆用语言来描述了。

        儿时的时光已悄然逝去,那些充满天真童趣的日子永远定格在了脑海中,伴随着我们一生、一世、一辈子。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水晶珠珠儿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2-01-25 22:01 最后登录:2022-01-30 07:01
优美散文
  • 端午忆屈原,忠魂万古香

    端午忆屈原,忠魂万古香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又是龙舟竞渡,棕子飘香,千家万户喝雄...

  • 一枚枯叶会春风

    一枚枯叶会春风 ——疫情肆虐,整理过往的文字,感谢节令和春风 春节到来,虽说还需要...

  • 母亲的话语

    从母亲的话语里,我深深地体味到:女儿的美丽是母亲的喜悦,女儿的成功是母亲的骄傲...

  • 十代结弦,一生悬念

    光斑交错在纸上,又是着落光的一页。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看到了你,只一眼,便...

  • 填仓有梦喜乐多

    填仓节,这一传统民间习俗,永远是温馨的,可爱的,倾注着全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

  • 冬日囚笼

    一种歌声,一种时代。一段人生,一种心态。在冬天呼啸的北风中,卧室这狭小的天地,方...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