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诗 > 优美散文诗 > 耿林莽散文诗集

耿林莽散文诗集

散文
时间:2010-01-18 22:17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耿林莽点击:
        

作家简介】:江苏如皋人。1944年肄业于江苏省如皋南淮高中。历任徐州《新徐日报》编辑,青岛市青岛日报社编辑,青岛市文化局戏曲创作创作员,青岛市文联《海鸥》文学月刊编辑,编审。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第二届名誉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诗歌年鉴》编委及特邀主编。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耿林莽散文诗选》、《五月丁香》、《耿林莽散文诗精品选》、《醒来的鱼》、《耿林莽随笔》、《飞鸟的高度》等。《耿林莽散文诗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创作二等奖。《草鞋抒情》分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及省2004年精品工程奖。

 


    耿林莽散文诗集:

  1、鸟语
  我听过一次鸟语.
  那里是-条山野间的河谷.河床低低的.塞满了石头.只剩下一点浅浅的水了.却清冽见底.流淌着的水声唤起许多歌声的记忆.又如弦.诱引着那些鸟儿们飞来飞去.河谷的上方.远山低垭成一条弓的背了.上面长着绿的短松和野樱桃林.密叶低垭.想那樱桃果子红了的时候.圆圆的透明.如鸟的歌声滚出河谷.而现在.色彩是寂寞的.雾像-件尚未睡醒的衣衫.覆盖着如梦的沉睡.
  这时候我听见了鸟语.只有在这时候我才听见了鸟语.却看不见她们的飞翔.这是真正的鸟语.她们是被泉水洗净了的.她们躲在那些高高的树枝密集的叶丛中间.经过苍翠的绿色的过滤.一滴滴垂挂着.淡淡地淌下了山壁.这便是鸟语.这才是鸟语.只有在无人倾听的时候.只有在无忧无虑的山野.有一点野花的香气.有雾.有流水从石间穿过.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她们才开口说话.自由自在.说她们想说的什么.人是听不懂的.但是却有人要冒充她们的知音.每天我都看见养鸟人提着他们的笼子到公园里去[放风".-位驼背的老者.挑着两只高大的鸟笼.笼子边上还围着深蓝色的幛帷.他将鸟笼子挂在树上.揭去幛帷.这时阳光照进笼.鸟儿却盲目似的并不睁开眼睛.有水.有沙子.有金黄的粟米.甚至还有一两只主人特意抓来的小虫子.驯养者给鸟的待遇是优越的.
  然而她们并不歌唱.不想说一句话.
  那个驼背老人眯细了眼睛.在打盹.他想听鸟语吗?囚者的告白.供认.诅咒.还是喃喃自语呢?
  什么也没有.鸟儿保持沉默.
  我忽然想起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阴森的百万亡灵蒙难的牢狱.毒气室与焚尸房前面.一个人在拉提琴.这个不幸的囚者得以幸存下来.是由于杀人的屠夫和刽子手要他为死亡涂抹那发黑的嘴唇.这个不幸的囚者奏出了魔鬼的音乐.
  我在想:关在笼子里的鸟儿能唱出什么好听的歌儿来呢?
  成了游手好闲的绅士们之宠物的哈巴狗除了摇摇尾巴还会干什么呢?
  假如每-个人都提一只金丝鸟笼.假如每一只鸟笼里都关一只沉默的鸟.假如世上所有的鸟儿全从山林进入了市场--
  我还能听到一次真正的鸟语吗?

  2、向西向西
  “招魂那天无雨”,海子说。
  却有雾。雾裹摄着大地,飘移如山体滑坡。我听见了铜鼓,和唢呐的呜呜。一种声音在唤我。
  但是我步履维艰,有雾萦绕,身不由己。
  穿过岁月的流沙,尘世嚣嚣。形形色色面具的叠垒似山峰逶迤,遮住了视线。
  原始天地的蛮荒,人的目光里野性的温柔,在哪里?
  神祇居住的山谷,青烟漂泊的果园,在哪里?
  一个声音说:“向西,向西,向西。”
  雾从坟茔间散开,梦幻迷离。
  月光是一泓自由之水,照出了山谷间隐约的门楣。哑声推开它,一股霉气息扑面而至。
  月光坐了下来,我也坐了下来。我们相对无言。
  招魂鼓声已失,唤我的声音依然。
  “向西,向西,向西――”
  天之涯,海之角,我能往哪里去呢?
  冥冥中我看见了一方湖泊,湖水荡漾出苍凉的青灰。波涛在撕裂疼痛的伤口。
  一个人在那里站立。阴郁,阴郁如一座凛然的碑,他身后是遥远的沙丘,野芦苇的叶子正被秋风们剪碎。
  什么也没有说,他向我伸出了柔若嫩枝的手。
  为我招魂的呼唤,便是从这里发出。我认识那含情的手指,和他双目中瓷器的光泽。

  3、青岛小景(二章)
  雾:浮山九点
  浮山九点,着一浮字,那些峰峦,仿佛就动起来了。
  梦境似的白云,飘飘然而至,却又自去了。只留下晃悠悠的浮山:
  浮着九点烟。
  山是野山,没有几棵树。石缝里偷偷长出的蒲公英,纤弱、孤独
  光秃秃的山岭,惟泥土与沙石,和顽固不化,花岗岩的脑壳。
  淡淡雾,飘荡着白纱巾,羞怯地经过了山的粗脖颈。
  一缕,一缕,诱惑在增殖,毛茸茸的拥抱,充满柔情。
  雾将山搂在怀中,衔在嘴角。久久地衔着,不肯吐出。
  但山终于挣脱而出了,喘一口粗气。
  不长头发的秃老汉,拒绝爱抚的秃老汉,不过是洗了个不冷不热的喷水浴。
  雾已散去,润湿地浮动,欲去还留。
  被山截断,剪碎了的雾的残躯,划着逃亡的小舟,潜入山谷去。
  谁打捞这些沉船?
  雨:湛山寺外
  满山坡的阳光,怎么说撤就撤了?寺庙,殿宇,庭院,骤然间陷落。
  脱不掉的黑袈裟,阴沉沉披散。
  这时候,雨来了。
  雨,闪过。锡箔之光如念珠,玻璃的颗粒。
  被雨淋湿的鸟声,加重了珠子的分量,渐渐沉重。
  簌簌抖动的青色叶子,弹拨着雨。
  雨呀雨呀,被弹断了。
  闪光的丝弦。
  我擎一把伞,在寺门外站着。
  短墙内,郁郁森森排列着树。一个小和尚,在井栏边打水。
  那雨加深了黑,把下午染成黄昏
  雨从站立的瓦楞间哗然而下,如奔马,如瀑布的喧腾。
  我擎一把伞,擎不住一天的雨声。
  在我身边,一座七级浮屠,岸然而立。
  琉璃瓦,翼角飞檐,艳艳虹彩已在岁月漫漫中走失。
  风来不动,雨来不惊。塔――
  像老人,像一尊佛。
  安安静静地,不睡也不醒。

  4、迷途三章
  阿炳的阳光
  从一条小巷到一条小巷,青烟在弥散,
  蝙蝠的翅膀织就的黄昏,罩住了盲人之眼,便不再动了。
  一只虫子醒来,一根树枝睡去,日与夜轮换。不动的是那些巷子,冷冰冰缠在你脚上,甩也甩不脱。
  嗓子喊哑了,无一扇门为你打开。
  于是你拉响了江南丝竹,
  一张网颤颤而动,飘到了泉水的边上。
  看不见的水之波,漂浮而来,又从容退却。
  银光闪闪地掠过。礁石因抚摸而疼痛,
  惨然的一笑。
  月光,阿炳的月光,在静静地流,
  吴刚的斧子,砍在桂树的枝上,伤痕还不曾愈合。
  思乡弱女子,脚步幽幽地,走来。
  影子徜徉,如雨,如梦,如一声叹息。
  迷途
  羊吃草。草柔羊也柔。
  你听那叫声:“咩-咩”,悲凄而惶惑。
  面孔是瘦削的,三髯之须飘飘,有一点儒者之风。柔顺,一只头羊领先,众羊自动相随,牧笛一吹,不论山谷、水流、羊齿草铺就的小径,还是通往城关的大路,羊们会争先恐后地奔赴。
  未读过诗书,却也知“子曰”的经典。一路上肃然无哗,从不交头接耳,妄论是非。屠宰场铁门大开,羊们一只跟一只,战战兢兢,鱼贯而入。
  引颈就屠时,低头。“有罪”不敢抬也,那求饶的羊,则弯下前腿,跪在执刀屠工的面前……
  这时,悬有“天天活羊”广告牌的羊肉馆内,生意兴隆。两位身着古典袍服的儒者谈兴正浓。题目叫“羊的文明”。
  一位说:“羊的美德一言以蔽之,顺从。”
  “对,顺从。”另一位喝得浑身冒汗,一脸赤红:“这汤真好,原汁原味!”再来一碗!
  古屋遗梦
  紫烟缭绕,梦境在回旋。
  一个人走出,又一个人走出,古屋的门总是开着。
  迎亲的唢呐和送亲的唢呐,为同一个人所奏。而今,他手指痉挛,嘴唇已干。悬在檐角的红灯笼,已早不见了。
  一束紫藤萝,弯弯曲曲,枯枝倒悬于空。能抓住点什么呢?高大的门楼依然巍峨。斑斑驳驳的墙孔,被青苔弥满。脱落的砖齿痕之间,虫子们进进出出。
  瓦屋的斜坡,谁的手搬动?一叠叠缺角的嘴唇已无法合拢。
  古屋的座钟停在午夜零点,老人的鼾声嘎然而断。
  导演喊一声:“停!”一切便停了。
  高大的门楼依然巍峨,屋顶的灰翼倦然而卧,像泊在岸边的船,像始祖鸟,像黑蝙蝠。

5、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感受。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许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成为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页信笺在抖颤。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伐木。他挥起的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而潮湿……
  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幽幽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了荒鸡的啼鸣。
  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
6、 渴
  
  混沌天地,一脉斜阳射穿。黑森林后面,群峰正脱去袈裟,露出了光洁的裸。
  但是你感到无比的渴。
  寻一口井,寻一条河,寻一户人家:给我一口水喝!
  青柏树的叶子拍击出干燥的喧声,乌鸦的呼叫也沙哑。迷雾在远方,充塞于高高低低的山谷。
  没有人走来。
  远行人剜一把青草,放在口中咀嚼,咀嚼……
  渴。
  山那边,头顶陶罐的女子白云似地姗姗而来,一步步近了,近了。
  汲水女脚步矫健,发丝在晨风里款款飘移,她的目光投向了你。
  浅浅的翠色,两汪清泉,深不可测。
  汲水女把陶罐放在你面前。
  喜悦,激动,感激,但是你没有杯。
  她无言,深深的注目,似在说:“请!”
  举起陶罐,你一饮而尽。
  一言未发,目送她折身而去,你也该走了。
  渴,一种更深的渴意,弥漫在心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渴呢?)
  
7、  清明竹枝词
  
  清明清明时节的雨,又一次浇湿了山坡,碎石子铺的路,很滑。
  清明时节的雨,将梦从竹枝上摇落。是你的梦,还是竹的梦呢?
  女孩子静坐竹林,清凉且冷,料峭春寒。一些孤独往事,那个男孩子的声音,又一一回归,如雨。
  “冷么,你?”那双手伸了过来。挥舞过羊鞭的手指,遥指杏花村的手指,很冷的手指,却磨出了热。
  “亲亲,亲亲……”他说,声音轻微,如在梦里。
  而你不许,而你不许。
  你只仰起脸,端详他稚气而宽厚的嘴,大而亮的眼眸,澄明如水渠。
  似有一层烟雾浮动。一千片竹叶子都在掀动,有雨滴落。
  你仰起脸。只承受一滴。是从他盈盈的眼眶里流出来的,清凉而暖,润湿了你抖动的唇。
  杏花瓣儿飘落的时候,那“牧童”到远处打工去了。
  杏子黄时,他没有回来;杏叶落时,还没有回来。
  是他说过:人生路上,总有许多的梦,被无情的手砍落,折断,而毫不爱惜。
  他说过的,果然应了。
  而现在,独坐竹林,你又仰起脸来,等候。
  一千片竹叶子上,都滴着雨。
  却没有那男孩子眼里坠落的
  一粒。
  
8、  乌鸦
  
  乌鸦已叫过三遍了,你,还不上路么?
  看表,看表,再看表。
  “先生,再不走,飞机要起飞了。”
  焦急地等待,坐立不安,你走到阳台上。
  远处有一只飞鸟,拍扇着真实的翅膀,近了,近了。
  还是那只不祥的鸟。
  等到天黑,喜鹊也不曾飞来。
  下决心,搬家!
  寻找喜鹊集居的林子,和那一棵
  消息树。
  
9、  握手
  
  握手很累。握手是一道疲劳的工序。
  主人衣冠楚楚地伫立中央,位置醒目,角度相宜。
  面含笑意,风度与气质均在其中了。
  等贵宾前来,微微俯身,不失时机地一握,然后伸向第二位、第三位,以及全体。
  神采奕奕,彬彬有礼。
  然后退出:微笑退出,身躯退出,舞台退出。
  灯光暗转,转身便去。
  洗手,香皂打磨三遍,肥硕之手红润,洁白,一尘未染。
  蒙恩受握的一位,正喜不自禁,逢人伸出那双被握过的手,展示,炫耀,欢迎参观。 
 
  用悲悯与良知抚触时代的疼痛
  -----浅谈耿林莽散文诗的民生关怀倾向


  即使在谷雨四月,京城的雨也是很少见的,所以每一场雨都显得可贵。每当下雨,总会想起耿林莽的《黄沙万里行》,可怜那些零星的雨滴,该如何抱住那成千上万沙粒的飞翔。
  我静坐在高高的阳台前已近半日,手上捧读着一个月前刚收到的耿林莽的新著:《三个穿黑大衣的人》,久久难以放下,心,怎么也不能平静。这是我回国后收到的第三本耿林莽的作品集,远眺窗外,那常年与我寂寥的书斋遥遥相伴的绵延西山和静淑的颐和园,此时早已消失在迷蒙的黄沙雾雨之中。不知道咋的,我的思绪怎么也无法从一种莫名的沉郁中涉水而过。我知道,此时的心情与半日来阅读耿林莽的散文诗有关。当然不是由于耿林莽作品所传达的“忧郁美”所至[1],而是受到一种清醒的时代良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感染的结果。
  如果大家需要谈论当代散文诗领域最大的贡献者是谁?那么耿林莽、海梦、邹岳汉是当之无愧的,我相信大家对此不会有任何的异议。在这里三位的顺序没有意义,因为三者贡献的方式各不相同,笔者只是从自己与三位前辈相识的时间顺序来排列的。我与耿林莽“相识”(至今尚未面识)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还是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从作品中认识了耿林莽,查到了他的工作单位,斗胆去信,没有想到他马上给我回了信,让我十分感动。我想被耿林莽感动的当代散文作者中远远不止我一个,许多青年因为耿林莽的存在才把自己对于散文诗的钟情坚持到底。笔者相信许多作者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在此不需要关于这个问题展开叙述。本文只想从耿林莽散文诗的诸多成就中截取其中的一个问题,谈谈自己对于耿林莽散文诗的阅读与由衷的崇敬。
  耿林莽的散文诗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历史的沉思、文化的心旅、时代的审视、人生的谛悟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他的思考与审美对象。为此,想用一篇文章来谈耿林莽作品的全部思想完全是不可能的。虽然笔者总想对耿林莽的作品进行一次综述性把握,然而,时间实在不如人意,想着却一直没有办法去做。这篇文章,实在不敢奢望能够谈论许多,笔者只想把近年来耿林莽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极其明显的倾向作一次归纳梳理,以此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一种思路,一个极其需要散文作者们付诸创作实践的审视与思考向度。我所说的倾向是耿林莽散文诗所体现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民生关怀,冷峻而深沉的现实忧患。
  一从当代文学的“民生写作”倾向看耿林莽的民生关怀的意义
  关于当代文学的“民生写作”问题在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入世成功与国际接轨的追求中国逐步实现向现代化社会的结构转型。社会的这种急剧变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在现实中的重叠与交错,为文学创作之新的审美倾向提供了契机。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经历史反思、政治批判性关怀、人性解放的呼唤,逐渐被个人与时代的否定性审视、对传统文化寻根性反思的追求取代之后,当代的诗歌创作逐渐暴露出现实内涵缺失的“怎么写比写什么重要”的审美空洞与疲倦,由此导致了近年来走向审美情趣极端低俗的“梨花诗”和“脱裤子朗诵”等否定文学之人文意义崇高性的审美事件。然而,也正是这种现实背景下的另一种倾向,即通过网络等媒体而抬头的“民生写作”群体的陆续登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唤醒了人们回归生存现实的徘徊与迟凝。一般认为,这种创作最初是从在深圳、广州的“打工诗歌”开始的。那么,很显然,这种创作倾向属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生存大背景的产物,是当代诗歌创作的一股新生力量。这些作者与此前的活跃在各个高校的“佼佼者”,或者说“精英写作”情况不同,一般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名不见经传、甚至就生存在量化生产的流水线上的无名青年,所以,也被称为“底层写作”。根据著名诗评家王光明教授的总结,理论界对此还有其他说法,比如“在生存中写作”,“草根写作”,或者“新批判现实主义写作”等。对于他们创作的关注,有几篇文章很值得我们注意:《底层能否摆脱被表述的命运》(刘旭,2004年);《草根性与新诗的转型》(李少君,2005年);《中国的“文学第三世界”》(孟繁华,2005年);《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梁平,2006年);《近年诗歌的民生关怀》(王光明,2006年)等。王光明教授对于“底层写作”的出现与存在归纳了三大特点:1)他们表现被遮蔽的世界(我们时代的主流是发展与财富,人们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与小资情调。为此容易忘记承担这些社会进步的牺牲者,那些被主流遮蔽的世界通过他们得以袒露)。2)他们属于诗歌的边缘部落(他们职业无定、身份不明、不被文学的主流刊物所重视,是属于我们这个华丽的时代被迫边缘化的一群)。3)他们的存在不仅仅只有社会学的意义(他们的“直接性”写作所具备的现实性、时代性、批判性的特点,由于脱离了旁观者与观察者的局限,拥有了社会学与文艺学的双重意义)。[2]
  近年来文学界出现的上述这些“民生关怀”的写作倾向,当然不仅仅停留在诗歌创作领域,相关问题的小说散文作品也逐渐增多。由于散文诗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被文学界边缘化的境遇,文学评论家们不会太注意到散文诗的创作动态,所以,也没有人提及散文诗对于这种新的创作倾向的表现。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散文作品中这种创作倾向不太明显。虽然散文创作中民生题材也有所表现,比如赵宏兴《空巢的老人》和《返乡》(外四章),陈劲松《赤脚穿过城市的孩子》,司舜《满足的民工》等,而他们对于这种题材并不具备明确的民生关怀特征,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局外人的姿态出现。也许是笔者的孤陋寡闻,在我所读到的作品中,只有少数民族散文诗人莫独《浪迹城市的村姑》(十章),才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民生关怀的特点。正因为散文诗人们这种自觉性的追求不够,这样的作品散文诗领域中还是太少,所以无法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其实,对于民生问题,耿林莽早已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在作品中有所涉及,他的一些作品本来早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才对。然而,十多年来并没有发现多少散文作者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在近年,耿林莽的散文诗中民生关怀的作品出现了更多。从《草鞋抒情》(2002年)、《人间有青鸟》(2004年),到《三个穿黑大衣的人》(2008年),这种倾向一直有增无减。前面谈到,耿林莽的作品呈现着多元而丰富的审美向度,而民生问题却是他审视现实时表现出来的一个极其自觉的追求。他在一篇题为《散文诗能否野一点》的散文诗论中谈到:“不关心现实人生,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腐败黑暗的事物熟视无睹,只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抒发装点自家‘内宇宙’中那一点点个人悲欢,就很难将境界拓宽”。文中还指出了散文诗缺少“社会使命感”,“对善良弱小者的真切同情以及忧患意识”等问题[3]。对于散文诗领域存在着这些社会与创作关系问题的反省,一方面体现了耿林莽的“时代良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耿林莽对于自己创作的清醒追求遗憾的是耿林莽的这种呼吁与追求,并没有引起散文作者们的太多共鸣,许多作者还是停留在“内宇宙”,或者“小感触”的沉迷之中。如果散文诗界更多的作者都能够像耿林莽那样,对于当下的生存现实时代变迁拥有冷峻的目光,深沉的忧患,那么,今后的散文诗坛可能会更从容地走上当代文学创作的审美前沿,实现真正的独立和时代大背景的审美参与。仅从这一点来看,耿林莽这些作品的意义是巨大的。
  那么,耿林莽的民生关怀表现在那些方面?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并且积极参与创作尝试的都有哪些问题意识?其中需要怎样的审美精神
  二、对于社会进步中潜藏危险性的冷峻提醒。
  耿林莽散文诗的民生关怀倾向,最初是从现实变化的冷静审视开始的。他对于这个时代的发达、进步、繁荣并不是一味地乐观,而是首先摆脱了赞美者的姿态。比如,代表现代商业文明的道具的“电梯”,对他来说并不是登楼的轻松与速度以及购物的舒适环境问题,而是“人让位于物”的失业忧患。而在这个机械的立方体内,充满了“人与人面面相觑/相见何必曾相识”的冷漠(《体验电梯》)。而象征这个信息时代工业文明的“手机”,他所关注的不是便利与沟通的省事,而是短信息中词语的“疲倦”与意义“从诞生到死亡”的速度。而这种“都市里到处都有”的虫声,却人人追求,人们无动于衷于那种“旁若无人”的鸣叫(《信息时代》)。这里所传达的并不是表面上看来对于时代进步的拒绝,而是更为深层地审视着“时间”对于人的自然存在所拥有的原始意义的提醒。关于这种提醒,在《提速》、《蚂蚁叹息》、《闪过》等篇章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蚂蚁们穿过高速公路,也学会了亡命的奔波”(《提速》),因为如果不那样的话,“时代的车轮”,会把它们辗成粉末(《蚂蚁叹息》)。当然这种速度的追求,应该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问题是这种发展所带来的结果究竟如何,我们是不应该忽视的。当人与人的交流转变成以短信的方式沟通,那么,久而久之,人的情感的温度也会逐渐成为数字的形式而失去了质感;当城市城市之间,住宅小区与住宅小区之间,以最快的速度连接,那么这种时间的短缩,效率的追求所付出的代价将是“车上与车下相互的对视”只能在一瞬中完成,人们自然地“来不及接触爱情,天长地久的爱情,都只是闪过的一瞬”(《闪过》)。也许就是因为人们逐渐习惯了这种“一瞬”的情感传达,在近几年才会有些人把男女之间的情事当作一种随便的行为。长此以往,生命生命的交融,灵魂灵魂的翔舞将渐渐在“速度”中被人们遗忘。情侣们况且如此,更何况说突然在车上看到街上走着多年不见的老友、熟人呢?他们往往连一个招呼都来不及打,“风驰电掣的车子一闪而过”[4],机遇稍瞬即逝。许多人可能此后的很长日子,甚至终生不再有机会谋面,虽然居住在同一座城市
  对于近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按理说是一种已经成为比较传统的人类审视生存意义的主题了。马克思哲学对于产业劳动异化问题的揭示与批判,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近代社会人们生存孤独与荒谬的揭露等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自从《第三次浪潮》一书出版以来,人们对于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生活方便、信息发达充满舒适预感的同时,对于其所带来结果的冷静反思在西方早已成为一种所谓的后现代思潮。在这种所谓的后现代生存背景下所产生的音乐、绘画、文学等各种艺术追求,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审美趣味。既然我们坚信散文诗也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那么,以散文诗的艺术手法来审视和表现时代思考与审美当然也是理所应当。然而,中国当代散文作品中拥有这种反思的作品却不多见。而以工业文明的工具、机械为意象来表现的作品就更少了。也许就是为了填补这种缺失,耿林莽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地尝试着把电梯、手机、楼房、广告、列车、桑塔拉、奥迪、酒店、酒吧等工业与商业文明的冰冷意象,都成为他的思想载体,以散文诗特有的艺术手法,即摘取其中一个富有特征、或者本质性细节片断进行审美的展现,以此折射作者对于时代进步的审视与反思。由于他的这些作品都是从批判性的角度入手,所以,耿林莽就谦虚地自嘲:“多么没有出息的时代落伍者的我!”[5]。然而,正是这种“没出息”、或者所谓的“落后”,深深刺痛时代的要害,让人不得不驻足深思。
  那么,明明知道“落后”却要固执地发言,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根据笔者的理解,那是作者一方面需要提醒沉醉于时代进步中人们:在发展速度中“总会有跟不上趟的人”,这些人的命运是不可以被忽视的。而另一方面应该更为重要,即使那些跟上了时代发展速度的人,其结果的代价究竟是什么也是需要冷静思考的。那么,很显然作者在这里的真正目的在于警告人们:必须反思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所潜藏的盲目性与危险性。
  三、揭穿繁荣背后的底层民生
  当然,对于时代的反思不能只是停留在上述那些外在大环境变化之后人的生存状态的省思,如果仅仅那样,充其量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其提醒所能达到的只是隔靴挠痒式的触及,无法产生疼痛的力量。所以,进一步揭示生活在这些大环境变化中的每一种个体生存的命运,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一点,耿林莽是极其清楚的,并且充满着深切的情怀。他所关注的个体,并不是那些时代的宠儿或者社会转型中的受益者们,而是把视觉锁定在那些支撑着这个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却是容易被人们遗忘的人群身上。农民工,这是近几年来耿林莽一直关注的对象。这些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在城市化、商业化社会缝隙中廉价的劳动力,他们为当今社会的繁荣、发展流着最多的汗水,然而,他们只是贡献者却不是享用者,这种献身与待遇的逆转,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结构是耿林莽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在一篇题为《仰望民工》的作品中,耿林莽指出:他们生存在城市的每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建设工地上,他们“虽然‘高高在上’,他们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却远远不是那样适于‘仰望’,而是被安排在不起眼的底层之一角。成了‘俯视’的对象”。他们每一天基本上都是从高高的脚手架上下来,疲惫得像“一条游不动的鱼,钻进马路边的窝棚,躺下汗水淋湿的---七尺之躯”。这是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章作品中的一节,说明了耿林莽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而在此后的作品中这种民生思考不断与读者见面。《登楼演习》、《竹叶吹梦》、《乌衣巷》、《陷落》、《手的档案》等都是这类作品。《登楼演习》写的是一座新楼岿然落成,在即将撤离工地时一位小民工钻进电梯,登上高楼的情景。在顶楼“盘腿而坐,像菩萨那样感受五分钟的庄严”。是的,我们这个歌舞升平的时代那些广告塔、星级酒店、购物商场、豪华公寓……哪里没有他们的汗水?然而,一旦那些繁荣落成之后,他们都只是繁荣的局外人,即使充满依恋地在这些地方偶尔逗留张望,也只能遭受鄙夷的目光,或者被保安们驱赶,他们的自作多情只能给自己招来嫌弃甚至怀疑。《乌衣巷》写的是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家中的老人经常“伫立在小屋的门口”等待,犹如被风“磨瘦了站立多年的山”,“只有乌鸦们每晚按时归来,与老人相伴”。《陷落》同样也是写老人的等候,内容却更为令人触目惊心。煤矿陷落,孩子深埋在黝黑的地下,“背倚墙根的老人,还在那里静坐。/目光枯竭了,水已断流。/却还在等候。等候什么呢?”。这最后的一句“却还在等候”,犹如一把匕首,刺在读者的心上。如果说《乌衣巷》中的等待还包含着某种希望,那么《陷落》中的等待却是一种绝望。很显然,这是一种民生控诉的等候,一种社会良知的等候。而《手的档案》则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看手相的细节入手,提醒着人们记住一个“没有人查阅”的事实,这个都市化过程中的每一座高楼的一砖一瓦里面都封存着农民工们的汗水和指纹。
  如上所述,耿林莽散文诗中有关民生关怀的作品还很多,比如《弄蛇儿和他的蛇》、《一九八号小屋》、《走过,走过街头》等。笔者在此无法一一细述,只能简单地向读者们提供一种阅读的提醒。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社会的转型,必然都会带来一些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牺牲和疼痛,而这些疼痛的群体往往不具备揭示自己生存的话语权,所以很容易被公共社会所遮蔽。那么,这就依存于在社会上掌握、或者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人们,面对这种疼痛时所采取的态度。当然,我们知道有的人熟视无睹,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麻木不仁……然而,我们的老诗人却以一颗悲天悯人的炽热之心,抚触着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炎凉民生;以自己仅有的社会话语权利,掀开繁荣表象掩盖下的多重社会真相。在这些作品中,一位老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怀、使命与信念回响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在良知与使命中写作
  那么,耿林莽的这些民生题材与前面谈到的民生写作有什么不同呢?显然,耿林莽不是站在“在生存中写作”的角度揭露、表现民生的真实。所以,作品不可能是底层民生的参与者、体验者,最多也只是以一个旁观者、观察者的角色体恤民生。面对街头、路旁待价而沽的民工队伍,他甚至“缺乏走近他们促膝攀谈的勇气”,因为不欲承受他们发现自己无力相助时的“沮丧之情”(《仰望民工》)。为此,除了在心底“仰望”他们,“敬重”他们而别无选择。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不是以“同情者”的姿态出现。我找遍了耿林莽的作品,只发现一处使用“同情”的字眼。是在谈论杂文的特点时提到的[6]。他呼吁作家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悯”与“怜”在本义并上不完全相同。“悯”侧重于“哀”、“爱”,而“哀”、“爱”的情感就没有太多居高临下的因素。是的,耿林莽的民生关怀总是以平等的姿态来实现的。
  最能够代表耿林莽这种姿态的作品当然首推《仰望民工》,他在文中告诉我们:“我常以充满敬意的目光,注视这些建设者的身影”。那是因为:“尽管街头有烈日的灸烤,有冷风扑面,有菲菲细雨,有飘飘皓雪,他们的目光中依然闪耀着期待的火花和献身的热望”。再比如,他在面对宾馆礼仪小姐的微笑时,不是居高临下地感到那是应该的,不去追究那是不是发自内心的问题,而是相反地想到那种服务所带来的疲惫:“只那么一瞬,你却/很累”。而更进一步,想到那些微笑背后可能潜藏的某种辛酸:“想起了医院里,妈妈病中的呻吟;/想起今天,一场不愉快的约会情人的脸上失去了笑容……有人从面前走过去了。/你想推出微笑,已晚了一步。/一滴雨,渗出了眼窝。”(《微笑的失踪》)
  大家知道,在今天商业社会里,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微笑服务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内容。也因此,许多人一到饭馆、酒店,稍微服务人员态度不够恭敬,就大发雷霆,经常为此欺负那些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女孩。然而,在这章散文诗中,作者完全没有居高临下地寻求接受服务的“上帝”心态,没有服务与被服务的观念存在,而是在一种极其平等的心态中感受微笑的服务。正是因为这种姿态,决定了作者即使自己不是属于底层生活的参与者,却也可以用心体恤底层生存中潜藏的某种真相。
  虽然我们都知道任何的国家和时代作家诗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根最敏感的触须,深入到时代最本质、最疼痛的部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作家诗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那些具备清醒的良知、拥有深沉使命感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耿林莽当然属于那种具备崇高人格与充满人文情怀散文诗人之一,他心仪那些诗歌而献身的诗人,他借用诗人孙静轩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如诗歌死亡,我愿做孤独的守墓人”(《诗的守墓人》)。他津津乐道法国散文诗大师圣·琼·佩斯的一句话:“对诗人没有更多的要求,如果他能体现自己时代经历创伤的良心”。勿允置疑,耿林莽的民生关怀体现的就是这种“自己时代经历创伤的良心”。这是一种时代良知的追求,也是一种话语使命的自觉担当。
  由于受到鲁迅的影响,文学界的许多人都认为散文诗只是“小感触”。而耿林莽却坚信:“小感触”不等于就是“易碎品”,“小感触”不等于“小摆设”,“小感触”一点也不小,里面可以拥有震撼人心的“大思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散文作家们必须以“伟大的人格修养,丰富的人生经验,深邃的思想艺术储备作基础”(《散文诗能否野一点》)。而他的散文诗,就是在这种理想追求的指引之下,沿着这条路几十年默默走来的。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23)
92%
待提高
(2)
8%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七一”颂

    您 从这里走来 乌篷船载着凝重的思想 将沉睡的大地唤醒 黄皮肤记忆下的颜色 印刻着百...

  • 端午节

    青叶裹米粽正香 蒲草缱绻斜门旁 眺望天河龙舟现 他乡煮酒独自凉 祝福满满安康在 牵挂...

  • 相遇在《斯卡布罗集市》

    在斯卡布罗集市上 我遇见了你 高高的鼻梁 深邃的眼睛 轮廓分明好看的脸庞 ...

  • 心里的诗(原创)

    一壶酒 喝出油盐柴米 醉后 可有故事? 一碗热茶 陪伴酸甜苦辣 朝夕 可有温暖? 一卷岁...

  • 因为有雨才记得有你 专情还好用 走在雨里 终于明白你不可或缺 虽由细花碎布拼接 却依...

  • 风雨中的水彩画

    细雨稍扁,如一叶扁舟, 沙沙沙,雨点呈85度角拉近, 水滴连接树叶掉落大地上。 那池...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