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叙事散文 > 考证俞姓宗谱简史

考证俞姓宗谱简史

时间:2011-12-25 13:18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上虞厂房网点击:
        

  俞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的上古神医俞跗,虽不曾出经天纬地之大才,然历代人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俞氏祖先人丁繁衍遍及各地,目前俞姓大概有140多万,居117位,70%居住生活在浙江、江苏等省份。
  由于俞姓得姓较早,其发展也先于其他姓氏。在春秋时,郑国、楚国和贵族都有姓俞的人。此前的西周还有一个俞姓的封国,当时的国君俞伯所使用的“俞伯尊”、“俞伯簋”等近代的考古中都有发现。历史上俞姓以河间、河东为郡望,当代除在全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外,又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为主要居住地区。就民族论俞姓不仅是汉族姓氏也为满、彝、回、朝鲜、纳西、土家等民族人所使用。
  江南散居着一些俞氏的人,其中大部份在浙江。而新昌是我省俞姓人集居地之一,新昌的俞姓约有3万人。俞姓发源于唐朝,现在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俞氏的祖先世居山东省河间地区(为青州府益都县美金村),现在的山东省青州市。是江南俞氏的鼻祖。俞庄五世皆进士。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②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宗族特征
  1、俞姓在宋代以前鲜见于史。
  2、俞姓为典型的南方姓氏。
  3、俞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俞姓入两广之早,更为他姓所不能比。
  4、俞姓多才华横溢之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颇有贡献,就连大将俞大猷也有著述《正气堂集》、《剑经》两书传世。
  俞姓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俞姓郡望
  1、河东郡秦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2、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3、河间郡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北魏时置郡,移治今河北河间,现在献县。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
  四、江陵郡汉代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辖境在今湖北江陵及川东一带。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俞姓宗祠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亦称乌程堂、湖州堂0,流水堂,高山堂,春在堂,
  石佑堂,同伦堂,叙论堂,正气堂,
  叙论堂,溯本堂,维则堂,享裕堂,
  攸叙堂,光裕堂,思本堂,余庆堂,
  追远堂,善庆堂,显承堂,承启堂,
  古邗堂,永锡堂,永思堂,永裕堂,
  寻源堂,致和堂,德荫堂,可仪堂,
  孝思堂,佑启堂,仁德堂,树德堂,
  滋德堂,明德堂,桂荫堂,诒谷堂,
  敦伦堂,敦睦堂,半山堂,恩本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亦称怀州堂、野王堂、怀庆堂、沁阳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亦称瀛州堂、乐成堂)。等等。
  流水堂,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的传说。俞伯牙虽属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湖广荆州府之地也,仕至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一日览胜控奇,行至汉阳江品,时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命童子烧香罢,捧琴调弦,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时,就绝了琴弦,不曾弹出第四名来,钟子期在岸上接曰;留得贤名万古扬。从此,俞伯牙得高山流水知音-钟子期也。俞氏家人就以“流水”为堂名。一直沿用至今。
  俞姓字辈排行
  中国的姓氏,历来有字序排列,目的是分清长幼辈份,即使分割天南地北,相隔几百年,从名字就可以分出你是否是我们家族、可以分出你的辈份。各宗派的字序各不相同,但是本宗派内部一定是一致的。大支宗派可以有字序,以开山祖起首,小支宗派不可以另设字序,否则就是背祖弃肖。
  一、西昌姜坡蒙古族俞氏字辈:
  “廷通海俊达镇龙潮承希良臣天腾可开学文德元启世秉忠志立品仁崇化正道永昌大恒怀光显长远明宗映相仕国嘉兆钦恩赐禄以万荣”。
  
  二、安徽巢湖蒙古族俞氏字辈:
  “廷通祖宗信龙仲从再嘉拄国宜昌后文为应绍先发祥惟善泽勤学本家传建业光昭德存诚道义全”。
  三、浙江宁波俞氏字辈:
  “士日聪安木伯文洪起道仁瑞玉树增光志承祖烈功应昌芳智开善觉修治甘棠惟孝廉高雅正悠常廷显介福永康宁庄”。
  四、浙江绍兴俞氏字辈:
  “宗大文良拱宏英承肇启先绪斯昌大兴人瑞邦家之光”。
  五、广东黄公林俞氏字辈:
  “仁慈兴孝义承思大学初雍熙英俊裕培治朝九永业富荣祥瑞平安家士龙”。
  六、淮安俞氏字辈:
  “仁慈兴孝义,承思大学初,雍熙英俊裕,培治朝九永,业富荣祥瑞,平安家士龙”。
  七、福建福清俞氏辈份排行10至39世:
  “公仕朝应国,尚志崇必,永绍世其昌,肇建裕宏基,聿著显谟祖泽维新绵谱系。表字排行4至39世:子用伯宗景文,德廷元有体,学卿君夫,启尔孙曾贤,继承隆奕代,长昭彝训家传克振茂科名”。
  八、诸暨次坞俞氏字辈:
  “大小三五十千雅万贵忠恺聪澄文虞友祯福嘉添震霁兴云林彬周盛代升勤乃身之务士怀席上真但看贻燕翼须用积功人”
  山东先人
  一世祖、俞庄字以威行三三,为俞姓始祖第一世。
  生于唐武后光宅二年甲申(公元684年)二月初五。娶闵氏,生二子颐正、祥正。唐德宗时追赠节度使,卒于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九月廿三。墓葬山东青社。
  二世祖、俞颐正字端诈行谦一,为俞姓第二世。
  生于太极元年壬子(712年)三月十七。娶赵氏,生二子。卒于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二月十九,享年五十五岁。墓葬山东青社。
  二世祖、俞祥正字端祯行谦四,为俞姓第二世。
  生于开元四年丙辰(716年)九月初八。娶杨氏,生二子允元、智元。唐宪宗时追赠御史中丞。卒于建中四年癸亥(783年)三月初二,享年六十八岁。墓葬山东青社。
  三世祖、俞允元字忠信行尚五,为俞姓第三世。
  生于开元二十九年辛巳(741年)十月初三。娶吕氏,生一子彦谋。唐代宗时通州通判。卒于元和三年(808年)七月初六,享年六十八岁。墓葬山东青社。
  三世祖、俞智元字忠明行尚九,为俞姓第三世。
  生于天宝三年甲申(744年)八月十五日。娶许氏,生二子彦芳、彦晖。唐德宗时仕节度使。卒于长庆二年壬寅(822年)十月十八日,享年七十九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谋字能甫行五二,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元年丙午(766年)十月初五。娶吴氏,生二子。唐德宗时开元礼选举(仕开通元礼)。卒于元和元年(806年)八月初三,享年四十一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芳字名甫行五六,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五年庚戍(770年)八月十三十日。娶孔氏,生二子。唐顺宗时仕中书平章。卒于泰和四年庚戍(830年)五月十九日,享年六十一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晖字光甫行五七,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九年甲寅(774年)六月初二日。娶冯氏,生二子致尧、致昱。唐宪宗时仕御史中丞。卒于开成五年庚申(840年)二月廿一日,享年六十七岁。墓葬山东青社。
  五世祖、俞致尧字元高行和六,为俞姓第五世。
  生于贞元十七年辛巳(801年)四月初五日。娶孟氏,生二子。唐文宗时仕西川节度使。卒于大中十年丙子(856年)五月十一日,享年五十六岁。墓葬山东青社。
  五世祖、俞致昱字元光行和十,为俞姓第五世。
  生于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八月二十三日。娶李氏,生一子稠。唐武宗时登进士,仕太子少师,赠太师。卒于光启二年丙午(886年)二月廿六日,享年八十三岁。墓葬山东青社。
  俞姓前五世祖都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山东省中部,1986年废县改为青州市)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因此新昌俞氏自称“源出青州”或“源出青社”。
  江南先人
  江南散居着一些俞氏的人,其中大部份在浙江。而新昌是我省俞姓人集居地之一,新昌的俞姓约有3万人。俞姓发源于唐朝,现在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俞氏的祖先世居山东省河间地区益都(为青州府的首县)俞庄,现在的山东省青州市。是江南俞氏的鼻祖。俞庄五世皆进士。
  六世祖、俞稠字惠卿行惠六,为俞姓第六世。
  生于太和三年己酉(829年)十一月初九日。娶张氏,生四子珣、珫、玢、玗。唐晚期宦寓长安,唐僖宗时仕睦州(今建德)刺史。卒于天佑二年乙丑(905年)十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七岁。墓与长子俞珣公合葬于剡东五峰骑龙斩关(现为新昌县拔茅镇上五峰村)。
  俞稠正值唐末值黄巢乱,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居新昌五峰。故史称“五峰俞氏”,分裔分迁新、嵊、上以及绍兴、宁波等处,俞稠成为了江南俞氏的始祖。俞稠生有四子: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别成为剡(新昌)、徽(徽州)、京(汴梁)、明(宁波,古称明州)四大派的始祖。
  七世祖、俞珣字国玺行四四,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七年癸酉(853年)二月初五日。娶欧阳氏,生二子承休、承志。为人气宇端凝,襟度宏豁,唐昭宗时仕剡邑令赠(或吴越为剡邑尉至)通政奉议大夫,耻仕非朝兼罗黄巢造反,遂偕父隐居剡东五峰山之乡。卒于后唐长兴四年癸巳(933年)五月廿八日,享年八十二岁。葬骑龙斩关,与父合兆。
  到了唐末,俞稠与儿子俞珣一起,宦游到了江南。俞稠为睦州(今建德)刺史,长子俞珣,为剡邑令。此时天下大乱,俞稠、俞珣父子,遂弃官偕隐于剡东之五峰。自俞珣起历四世,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有俞文兴、俞文旺兄弟俩,迁入新昌城中静安坊和明伦坊,成为新昌俞氏始祖。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伯渊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应。文应迁居嵊县游谢乡之乌坑,文应之孙俞仕,字元孫,行享十,由乌坑迁居百官,是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七世祖、俞珫字国器行五,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十年丙子(856年)五月初五日。娶王氏,生二子承逊、承拱。唐僖宗时仕歙州刺史。卒于后唐同光元年癸未(923年)二月初二日,享年六十八岁。寓于杭,为杭州派始祖,墓在临安。
  俞承逊有三子。长子仁庆,仕河中府观察使入朝拜银青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次子仁寿,仕右班殿直。幼子仁佑,仕屯田卫将军。俞仁佑有三子。长子伯振,徙括(今丽水地区),仕中散大夫一女为仁宗充仪赠右领卫将军,为括苍派始祖。俞承拱有三子。长子仁翊,仕吴越从钱氏纳国,纳土归宋。次子仁声,仕江南会计使。幼子仁贤,仕屯田大使,为婺州(今金华一带)派始祖。
  七世祖、俞玢字国华行七,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十三年己卯(859年)八月初三日。娶张氏,生二子承通、承美。唐僖宗时仕汴梁副使。卒于后唐同光二年癸未(923年)二月初一日,享年六十五岁。墓在汴。居汴梁(今开封),为汴梁派始祖。
  七世祖、俞玗字国用行九,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咸通三年壬午(862年)三月初二日。娶韩氏,生四子承资、承适(迁居象山)、承奕、承登。唐昭宗时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卒于后唐应顺元年甲午(934年)三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二岁。墓在大晦。居明之大晦,为明州派始祖。
  八世祖、俞承休字继元行圣一,为俞姓第八世。
  生于唐广明元年庚子(880年)正月初一日。娶宋氏,生一子仁厚。仕长安观察使入朝拜银青光禄大夫。卒于周显德四年丁巳(957年)五月十八日,享年七十八岁。墓二十都拔茅土名高盘,与弟承志公邻取秀盒里仙桃。
  八世祖、俞承志字继芳行圣三,为俞姓第八世。
  生于唐中和三年癸卯(883年)十月十五日。娶韩氏,生一子仁裕。仕龙图阁侍制。卒于周广顺三年癸丑(953年)十月初九日,享年七十一岁。墓二十都拔茅土名高盘,与兄承休公邻系立字三十二号取秀盒里仙桃。
  九世祖、俞仁厚字敦夫行方八,为俞姓第九世。
  生于唐天佑二年乙丑(905年)八月十二日。娶张氏,生一子伯源。五代时仕登闻鼓院判,迁居宁川(今宁海)马岙。卒于宋开宝六年癸酉(973年)二月初五日,享年六十九岁。墓回葬新昌五峰与从弟仁裕公合兆取秀桃人抱子。马岙派之祖。
  九世祖、俞仁裕字宽夫行方九,为俞姓第九世。
  生于唐天佑四年丁卯(907年)三月廿三日。娶仇氏,生三子伯渊、伯深、伯潜。五代时仕长安州尉。卒于宋开宝九年丙子(976年)十一月十一日,享年七十岁。墓五峰与堂兄仁厚公合兆取秀桃人抱子。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伯渊后裔情况,嵊县袁六樵有文介绍:“嵊县俞氏,苍岩派,祖俞渊(即伯渊),为俞珣曾孙,自五峰迁剡西。至北宋俞征(1154-1220年),从姚宽平方腊起义,以功除承事郎,督理西陵河道,绍熙元年(1191年)致仕,爱苍岩山水崔巍,因买隙地筑室居焉,是为苍岩俞氏始迁祖。”
  “新昌俞氏”自六世祖俞稠之后,有四子,即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四支派,除俞玢官汴州,为河南派始祖,其余三支都在江南,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
  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明代时,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二十五世时有俞旭二,从百官迁绍兴广宁桥(今绍兴市区)是为小族。
  上虞俞氏总的的来说分二派三大支,除上面所说有“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外,还有一个“虞东俞氏”,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字季隐,行兴九,由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伯潜为虞东俞氏始祖。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俞夔迁居崧厦生一子俞侁,俞侁生二子,俞允,仕宋为文思院判,俞元,宋进士登端明殿学士,故后人分“院判派”和“学士派”二大支派,二派又衍出二十多个小支派!
  俞珣(853-933),享年81岁。唐末,即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
  俞珫,(856-923),字国器,唐僖宗时,任歙州刺史,。他的四世孙,即十一始祖俞伯英返迁归浙,。所以俞珫是杭(徽)派始祖,
  俞玢,(859-924)字国华,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
  俞玗(862-934),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配韩氏,有四子,承志、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的始祖。
  以上四派,继而演变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等派。又演而为徽派、婺派、括昌、镇江等派系。子系繁衍。星罗棋布。因此有俞樾(赐进士出身,曾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作序时有言曰:“江南无二俞”。“江南无二俞”的说法,虽不尽全面,但也说明了江南俞氏大多尊六世祖俞稠为始祖。
  七世祖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至宋代,钱塘人十五始祖俞梁(1067-1148),字翼宸,号云庵,始迁居绍兴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俞梁在宋哲宗元符三年中进士,曾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他活得很长,享年82岁,在当时应该是寿星了。葬于温渎(今绍兴县华舍街道)。俞梁生三子:亨衢、亨宗、亨道。
  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蕺山徙温渎睦桥(周家桥),卒后谥文达,葬睦桥西北笠帽溇。旧有俞尚书墓。生前著有《山林思古录》、《垂轩稿》、《宏词习业》等著作。至明代俞亨宗的后裔分迁徙绍兴、上虞的陶里、型塘、斗门、容山、瓦窑头、高泽、横江、潭底等十处,后世称为“十族俞”,共奉俞亨宗为一世祖。明代时,上虞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昭公俞仁一为斗门俞氏的始祖
  上虞先人
  上虞的俞氏分二派三大支,“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还有一个“虞东俞氏”另成一派。俞珣传之三世俞仁裕,生有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由新昌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成为虞东俞氏始祖。三子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十世祖、俞伯潜字季隐,行兴九,为俞姓第十世。
  十一世祖、俞文应为俞姓十一世。(俞伯渊之子)(从五峰山迁嵊州乌坑)
  十三世祖、俞仕字元孙,行享十,为俞姓第十三世。(俞仕从嵊县游谢乡乌坑迁百官湖下)(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十四世祖、俞廷贵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贵为明州督造指挥使)生二子俞夔(明正德二十年(1517)进士)、俞稷(俞稷嘉靖二年(1523)进士)。
  十四世祖、俞廷玉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玉生三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四人均为明朝名将,建立奇勋,功绩封侯。俞廷玉官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太祖倚为左右手,至正十八年攻安庆不克殁于阵,赐葬安庆八卦门,甲辰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
  明朝开国功臣,本濠州满塘人,至元四年(1338),徙庐州路巢县为民。至正十二年,江淮兵起,彭赵以妖惑众,江淮人多应之。廷玉集义旅与其部属金花姐、李普胜等结寨联军。十四年入巢湖姥山岛团扎水寨,结廖永安弟兄等联络以御寇乱。时妖党左君弼据庐州与之有隙,廷玉等数战于庐阳不利,遭其困。十五年春,太祖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廷玉以书来曰;“俞氏父子与诸将将率舟师来归,强敌阻道未邃,诚乞发兵为援。”太祖大悦,谓幕宾李善长曰:“良应我机。”五月,太祖亲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适元中丞蛮子海牙拥兵阻河口,双刀赵普胜屯所部于黄墩阴蓄异志。太祖使李文忠来访,俞氏父子即率死士倾心共谋委身翼卫,战退蛮子兵。既抵和阳,遂以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授万户。侍驾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擢管军总管。又纵火焚败中丞水寨、楼船,蛮子海牙仅以数舟遁去。再败淮帅陈也先二十万之众于方山陆寨,定策取金陵,太祖据此开基江左。
  十六年三月,定台城,克镇江,授元帅。又取丹阳,破宁国长枪军,复池州、枞阳。至正十八年四月,又克栅江营,获元将赵牛儿、伪池州元帅洪均等人船,进江南枢密院佥事,太祖倚为肱股。时太祖驻池州,双刀赵普胜引兵争之,为太祖败走。未几,普胜复扰沙子港,诸将皆不敌。九月,太祖谴廷玉领水陆大军攻之,普胜自安庆至枞阳设伏,潜横铁索于水中。十九日,廷玉督舟师至,船挂索不能行,为普胜所败,偕从官、卫士等俱殁于阵。赠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葬安庆八卦门。吴元年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妻黄氏,子三人,通海、通源、通渊。
  十五世祖、俞通海(1329——1366),字碧泉,为俞姓第十五世。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俞廷玉长子。后至元四年(1338),随父避祸徙居庐阳巢县。
  元末政化不行,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而赵普胜叛去。元兵以楼船扼马场河等口。濒湖惟一港可通,亦久涸。会天大雨,水深丈余,乃引舟出江,至和阳。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破海牙诸水寨,授万户。从渡江,克采石,取太平,徇下诸属县。海牙复以战舰截采石,而陈兆先合淮兵二十万屯方山,相犄角。通海与廖永安等击之,大败其众,海牙遁。进破兆先,取集庆路。从汤和拔镇江,迁秦淮翼元帅。偕诸将取丹阳、金坛、常州。迁行枢密院判官。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舟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已,偕永安等克石牌戍,夺马驮沙而还。普胜既叛归友谅,陷池州,遣别将守,而自据枞阳水寨。
  太祖方征浙东,以枞阳为忧。通海往攻,大破之。普胜陆走,尽获其舟,遂复池州。迁佥枢密院事。陈友谅犯龙湾,偕诸将击走之,追焚其舟于慈湖,擒七帅,逐北至采石。功最,进枢密院同知。从攻友谅,下铜陵,克九江,掠蕲、黄。从徐达击叛将祝宗、康泰,复南昌。从援安丰,败士诚兵。还攻庐州。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
  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飖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陆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明年从平武昌。拜中书省平章政事。总兵略刘家港,进逼通州,败士诚兵,擒其将朱琼、陈胜。进摄江淮行中书省事,镇庐州。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追封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1370),改封虢国公,谥忠烈。妻于氏封虢国夫人,无子,唯遗一女为太祖所收养,封“金花公主”,皆赐葬于应天府江宁县聚宝山之原。
  15、俞通源字佰川,为俞姓第十五世。元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俞廷玉次子。后至元四年(1338),家人避祸徙巢。少时水性过人,武艺超群。民间传说其在作战中,能在水面踏波而行。吴元年,从平苏州有功,嗣兄通海官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父兄旧部守庐州。从大将军征中原,偕副将军冯胜等会兵太原,定河中。渡河,克鹿台,取凤翔、巩昌、泾州,守开城。会张良臣据庆阳再叛,大将军命诸将分兵蹙之。通源自临洮疾趋至泾,略其西,顾时略其北,傅友德略其东,陈德略其南。大将军逼城下,良臣援绝粮尽,败死。遂克庆阳。征定西,克兴元,皆先登。洪武三年封南安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袭铁券,其文曰:“朕观历代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为佐运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见。朕起自淮右,驻兵和阳,尔兄通海以所部师来附,东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采石,定金陵。继而两平敌国,勋绩著焉。何大功将集,遽然先逝?朕悯其劳,追封为豫国公。尔通源实其亲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镇于江淮。从征中原,多效劳力。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子孙世世承袭。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余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勤劳以立事,恭俭以保禄位,尚其日慎一日,则富贵永延于世矣。”洪武四年,从廖永忠伐蜀,又从徐达出塞,抚甘肃,皆有功。徙江南豪民十四万填中都凤阳。又命守云南,征广南诸蛮,俘斩数万。二十一年八月,以虢国夫人(俞通海妻于氏)卒而诏返京师。二十二年春,诏还乡,赐钞五万,置第于巢。未行,二月二十七日以病薨于金陵家中,岁四十有四,赐葬江宁县聚宝山之原。妻吴氏封侯夫人,子一女三,男曰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论胡党,以通源死,不问,爵除。
  十五世祖、俞通渊字朝理,又字镜湖,为俞姓第十五世。元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季子也。
  元末,父廷玉避祸徙庐州路巢县。至正十二年,江淮兵起,通渊随父兄招集义旅保卫乡曲。十四年入巢湖结水寨,明年五月和阳归附太祖朱元璋,父子从渡江,擒元将赵牛儿,乃克采石,定策取金陵。后以父兄故充参侍舍人,积功中军都督佥事,授骠骑将军。偕都督何福北征哈喇哈至屈律连河,多有斩获。寻转饷江西,督运大军粮草至永新上下接应征安福之师。又帅所部达军(蒙古归附军)征龙场、都匀诸蛮洞,悉平之。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太祖念其征战劳逸之功且父兄遗烈,赐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勋柱国,封越巂侯,岁禄二千五百石,诰授世袭,颁给誓书铁券,“除谋逆不宥,尔免二死,子免一死。”六月,帅达达、阿速、唐兀、斡罗思等归附军随凉国公蓝玉讨建昌(今四川西昌)叛逆指挥使月鲁帖木耳,生擒月鲁并其子胖伯京师伏诛。太祖恶其地数乱,又绝远于京师,乃援云南例,出武臣望重者镇之,命俞氏世守建南,遂筑越巂侯卫(今四川越西县城)。
  明年坐蓝玉案,除爵召入京,太祖念其东挡西杀、十劳九勋,谕之曰:“汝家所置宅已成,赐汝与家人还乡终老去吧。”建文元年复爵,有旨遣艾端起在闲越巂侯入京。上谕之曰:“老将也,领豹韬卫亲军御靖难兵。”白沟河之战,诸大将之兵皆溃,通渊遂殁于阵。朝廷震悼,谥襄烈,赠巂国公,赐葬应天府江宁县聚宝山之原虢公墓旁,谕神策老军刘海等守之,妻廖氏封巂国夫人。靖难后,家人惧祸,不敢言替袭事,爵除。
  十五世祖、俞夔为俞姓第十五世。生一子俞侁(俞仕之孙)(从百官迁崧厦)(俞夔,俞廷贵之子。明正德二十年(1517)进士;弟俞稷嘉靖二年(1523)进士。
  昔年县治西(今双桂坊)建有兄弟进士坊。俞夔中进士后,知安福县(江西安福),升长沙府同知。因军功迁四川按察佥事,升四川按察副使。驻军建昌(四川西昌),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擢升江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他关怀乡里,创议重建南北两峰塔,带头捐献巨款,集资由知府庄壬春主持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建北峰塔,继由知府韩叔防踵成南峰塔。)
  安福孔庙,始建于南末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元代毁于兵火,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县俞夔修大成殿、两庑二十四间、戟门、明伦堂、棂星门、日新时习二斋,库房、馔堂、神厨、牲房、儒林门、殿前泮池石桥皆重新修之,教谕厅在堂后,邹守益有记,这是规模较大的一次修缮。
  明嘉靖年间,知县俞夔调任安福县令,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复建浮桥,见《邹守益记》。
  梅城双塔久负盛名。民国《建德县志》有“双峰耸秀,林木清幽,为一郡奇观”的记载。双塔隔江对峙,北岸乌龙山之支脉北高峰山塔为卯峰塔(又名北峰塔),南岸为巽峰塔(又名南峰塔)。卯峰塔的建造的历史已久,陆游的“潮生东西津,雨暗上下塔”(《自东津泛至桐溪》),元学者金履祥的“白塔清凉界,乌龙伯仲峰”(《登严州北高峰用韵》)之句,见证了塔的历史。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退休官员俞夔发起重建,历时三年始建成,至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塔外观六面七层,高约25米,塔中有砖砌中心柱,呈六面形。中心柱与塔壁内墙构成过道,顺时针方向可盘梯而上。登塔眺望,三江景色,尽收眼底,舟楫上下,帆影点点,浮光耀金。卯峰塔因年久失修,塔顶及塔身局部损坏,岌岌可危。1984年重修。
  《六诏纪闻》·二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上卷曰会勘夷情录,乃嘉靖十四年建昌道兵备副使俞夔处置四川盐井卫士千户与南丽永二府土舍争界事公移案牍。下卷曰南荒振玉,乃乩仙方海、何真人与夔等唱和之诗。南京吏科给事中彭汝嘉合刻传之,夔门人李应元为之序。二卷一记边防,一谈神怪,殊为不伦,殆於无类可归,姑隶之杂编,附存其目。夔,建德人,正德丁丑进士,汝嘉,嘉定州人,正德辛巳进士。
  
  俞夔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后终建德宰,其子俞观能绍兴十二年(1142)中进士后,授江阴军教授,孙俞茂系登乾道二年(1166)进士,终和州通判。
  崧城名门首推俞氏,宋元符年间,俞夔由百官迁居崧城。传之三世松年、椿年、鼎年三兄弟并登学士,故史称“三相名宗”之后,代有闻人。
  十五世祖、俞稷为俞姓第十五世。嘉靖二年(1523)进士。(建德进士,擢御史去)
  十六世祖、俞侁为俞姓第十六世。俞侁生二子,俞允仕宋为文思院判,俞元仕宋进士登端明殿学士。
  十六世祖、俞亨宗为俞姓第十六世。(南宋时官秘书监)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蕺山徙温渎睦桥(周家桥),卒后谥文达,葬睦桥西北笠帽溇。旧有俞尚书墓。生前著有《山林思古录》、《垂轩稿》、《宏词习业》等著作。
  至明代俞亨宗的后裔分迁徙绍兴、上虞的陶里、型塘、斗门、容山、瓦窑头、高泽、横江、潭底等十处,后世称为“十族俞”,共奉俞亨宗为一世祖。(一一三四~~一二二二),字兼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进士。知宜兴县,迁国子监主簿。后知漳州。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为江东转运判官,二年,改福建提刑(《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以秘书少监致仕。十五年卒,年八十九。有《垂轩稿》二十卷等,已佚。事见《宝庆会稽续志》卷五。
  据《绍兴县志》载,宋代俞氏的先人俞梁(1067-1148),字翼辰,号云庵,曾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后随宋高宗南渡由钱塘迁居绍兴越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绍兴十八年五月初四卒,享年82岁,葬于温渎。俞梁次子俞亨宗(1134-1222)宋隆兴二年进士,任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家居温渎某地(后人称此地为“俞家溇”,在今周家桥以东约25米处)。
  俞亨宗对待亲邻十分友好,为睦邻乡里,故命居地以西的小桥为“睦桥”。亨宗裔一诚于元贞(1295-1297)中招诸暨人周澳(1263-1323)为入赘婿,后俞氏分徙各地,周姓繁衍,睦桥遂被改称“周桥”。周澳为鲁迅和周恩来的共同祖先,至今仍有学者、游客来此凭吊怀古。到了明代,亨宗裔分徙陶里、型塘、斗门、瓦窑头、容山、高泽、潭底、横江(靠近临浦,叫“横江俞”)等地,世称“十族俞”。上世纪四十年代,十族俞仍派代表至张溇笠帽溇俞亨宗墓地扫墓。族人谓:陶里为大房,只有大房到后方可开祭,来船船头必备黄泥一担添于祖坟上。亨宗墓约一分田大小,墓前有矮小石旗杆。
  十七世祖、俞允为俞姓第十七世。
  十七世祖、俞元为俞姓第十七世。俞元生三子俞松年、俞椿年、俞鼎年。
  十八世祖、俞松年为俞姓第十八世。(俞夔之孙)
  十八世祖、俞椿年为俞姓第十八世。(俞夔之孙)
  十八世祖、俞鼎年为俞姓第十八世。(俞夔之孙)
  自俞夔迁居崧厦以来,其孙俞允、俞元登进士,而俞元三子“松年、椿年、鼎年”又登进士,俞氏“一门二代五进士”为世所稀,松年为集贤殿学士、椿年为翰林院学士、鼎年为资政殿学士,后世称“三相名宗”。宋俞元父子同官学士,俞元官端明殿学士,其子俞松年官集贤殿学士,松年弟椿年官翰林院学士。历宋元明清,代有闻人,成为崧厦第一望族。
  二十二世祖、俞仁一为俞姓第二十二世。(明代)从崧城迁绍兴斗门(属斗门俞氏)
  二十三世祖、俞玉山为俞姓第二十三世。绍兴斗门开基始。
  二十四世祖、俞尚禋为俞姓第二十四世。
  二十五世祖、俞旭二为俞姓第二十五世。从百官迁绍兴广宁桥
  三十世祖、俞逢明为俞姓第三十世。
  三十一世祖、俞得鲤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为俞姓第三十一世。
  三十二世祖、俞兰生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为俞姓第三十二世。是为俞得鲤长子,他由监生考授州判,因母老不仕,潜心修谱,以继父志。
  三十六世祖、俞一椿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为俞姓第三十六世。
  三十六世祖、俞赤文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为俞姓第三十六世。
  三十八世祖、俞彦彬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为俞姓第三十八世。
  “永锡堂”为丰惠俞氏的堂号,百官俞氏堂号“思成堂”,崧厦俞氏堂号“孝思堂”。
  俞珣(853-933),享年81岁。唐末,即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
  俞珫,(856-923),字国器,唐僖宗时,任歙州刺史,。他的四世孙,即十一始祖俞伯英返迁归浙,。所以俞珫是杭(徽)派始祖,
  俞玢,(859-924)字国华,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
  俞玗(862-934),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配韩氏,有四子,承志、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的始祖。
  以上四派,继而演变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等派。又演而为徽派、婺派、括昌、镇江等派系。子系繁衍。星罗棋布。因此有俞樾(赐进士出身,曾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作序时有言曰:“江南无二俞”。“江南无二俞”的说法,虽不尽全面,但也说明了江南俞氏大多尊六世祖俞稠为始祖。
  七世祖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至宋代,钱塘人十五始祖俞梁(1067-1148),字翼宸,号云庵,始迁居绍兴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俞梁在宋哲宗元符三年中进士,曾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他活得很长,享年82岁,在当时应该是寿星了。葬于温渎(今绍兴县华舍街道)。俞梁生三子:亨衢、亨宗、亨道。
  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蕺山徙温渎睦桥(周家桥),卒后谥文达,葬睦桥西北笠帽溇。旧有俞尚书墓。生前著有《山林思古录》、《垂轩稿》、《宏词习业》等著作。
  至明代俞亨宗的后裔分迁徙绍兴、上虞的陶里、型塘、斗门、容山、瓦窑头、高泽、横江、潭底等十处,后世称为“十族俞”,共奉俞亨宗为一世祖。
  明代时,上虞崧城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昭公俞仁一为斗门俞氏的始祖。
  我只能搜集到这些俞姓资料,在国外无法看到想看的史料和家谱,希望俞氏族人能补充、调整以致完善。这是我的期盼!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17)
94.4%
待提高
(1)
5.6%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借 表

    借 表 文/巴木(四川) 那时的高考不像现在,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都可以参加,而是要先预...

  • 小李求职记

    小李求职记...

  • 痛风之悟

    痛风之作 其实,这次痛风的发作是有预兆的。 那几天,只要走路快一些,脚步大一些,右...

  • 零食

    儿子在一旁用异样的目光瞅着我……是的,他看不懂,更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因为这零食已...

  • 踏雪瑷珲古城

    踏雪瑷珲古城 文/磐石 四月的雪,飞舞在瑷珲古城。端凝与落寞,斑驳了历史的厚重和沧...

  • 黄河之滨的村庄

    很多年前我还是孩子时,经常听姥姥唠叨她的一些往事,至今难以忘记。 姥姥的老家在黄...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