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散文技巧 > 关于《儿时花生情》的创作

关于《儿时花生情》的创作

散文
时间:2015-04-27 08:21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阿诺点击:
        
  关于《儿时花生情》的创作
  
  《儿时花生情》是一篇回忆文章,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文章以花生的生长时间顺序为线索,在对花生的种植,生长,收获,到食用花样的各个过程的回忆中,穿插自己记忆较深的,生活气息较为浓厚的细节和侧面,凭借质朴,平实,又具有富含感情化的语言,达到“有多少种对花生的情思便会衍生出多少极富创意的饮食花样,有多少花样便蕴含并渗透着多少浓浓的情思”的主题。
  由于细节侧面较多,又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篇幅内,在不同的时期侧重于某个细节或场景,而且在不同的时段,各有侧重,有的重笔浓泼,有的吝笔浅提,更有的只是点到辄止。
  在种植时期,侧重于小苗的出土与苗的初长,突出对薅苗炒菜吃的细节描写。原因是当时生活艰难,难有奢侈可言,偶有调剂便如获珍馐。小时候,吃到的花生苗菜一直在记忆中萦回缭绕,几十年来仍然记忆犹新。
  “如果有机会薅上一碗花生芽,在清水里一洗,稍微一晾,熬热一点儿油,不必放大料,更不必添葱花和姜片,径直往炒锅里面一放,吱啦一响,油一溅,烟一升,炒勺一拨,轻轻一炒,上下来回再一翻,顿觉满屋生香,香飘满院,口中津液顿生。撒上一点盐,稍加一搅,夹上一颗,往嘴里一填,舌头轻轻一卷,稍微一嚼,顿觉香味满口,胃中颤颤,轻轻一咽,津香由口到咽,经由食道,慢慢入胃,滋味深深,感觉清清,神仙难比,赛过升天,那是多么可口的美餐!”
  这样的描写自是当年留存的印记,在记忆时光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逐渐发酵。
  成长期则想以诗化的语言,侧重于小苗的成长变化过程描写,以期来完成时间的跳跃:
  “花生苗也慢慢地长高,叶枝紧连,一枝接一枝,小叶分片,逐渐增生,一枝四片,成对成双,开合有期,随风漾动,双手分托,如接初生曦日,朝阳初照则开,落日西山则合,开如亮翅,展姿秀丰腴,闭若羞花,瑟缩怯骨瘦。那最初的两个营养瓣也在逐渐萎缩,变皱,变黄,逐渐干瘪。”
  如果说生活化较浓的细节,则是偏于锄头耪地的场景,因为这在当时来说是最具特色的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本领,由于细节琐碎,怕读者耐不住性子,引起烦感,便插入了耪着脚后跟的笑话,以及锄头和李自成的典故,以飨读者,抛彩诱目。而李自成的典故似乎与本节更富贴合,便注予浓墨细描。
  随着情节的推进,时间的挪移,到了成熟的过程,则以对于花生生长描述,达到时间的跨度:“一场大雨后,花生秧苗根部逐步分蘖,分杈,几枝共生,逐步膨大蓬松,底部生出黄花朵朵,躲在秧子底下,黄乎乎一大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有先有后,依次开放,迭次萎缩。主梗上窜出诸多软须,见土扎根,多数根尖上都会慢慢地生出一个小果妞妞,由小变大,有单变双,里面的小果,由小小的桨水苞,逐渐成长花生果,外面果皮由厚变薄,由软变硬,里面的仁,由小变大,由长变尖变圆,最后薄皮包仁,鼓鼓挺挺,甚至三仁同果,一株数果,拔下一棵,在水中涮涮,就见秧子上,花生果子白花花一堆,饱满结实,团团摞摞,累累垂垂,颤颤悠悠,一个个新鲜的果子,泛着泥土香,带着甜果味,诱人食欲,引人遐想。”
  于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烧烤----“烧窑”。四五十岁以上从农村呆过的人,应该说都有类似经历,那是我们美好回忆,但是由于在《地瓜飘香》中有一段详细的描述,所以只是略微提及,便忍痛带过。
  之所以提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因为此时正是春茬花生的收获期,提到中秋节不能不提月饼,但是这又不是文章的必留之处,只是一笔带过,不过同时又为下文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典故,埋下伏笔,也为后文劳动间隙人们休息闲啦,找到了一致的话题。
  对收获的季节的描述,没有正面写人们收获的喜悦,但是借用对孩子们的疯闹,逮蚂蚱以及中途休息的闲啦等场景细节,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
  至于杀鞑子的故事,不是我杜撰,小时候老人们或者说书的常讲这故事,想必大多数老人们都知道,所以只是点了一下,着墨特别稀罕,因为不是文章的主要环节,只是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找了一个范例,也正好应了八月十五的节气。
  由于花生在但是来说特别稀罕,人们不会想不到剩落在地里的花生,所以也顺便提及了放洼的情景,笔墨不多,点到为止。
  人们对花生的情感不只是看着他生长和收获,关键是花生对于人们的胃口的诱惑和吸引力。它对于人们的温饱和生活的调剂,至关重要。于是很自然的写到它的各种创造性的吃法。其中重笔描写了儿时用葱叶卷花生米的场景。
  “剥开一把花生米,到菜地里捋上一把葱叶,用葱叶把一个花生米一圈一圈地卷起来,往嘴里一填,轻轻一嚼,葱香猛辣伴着花生奶香,汁水满口,呛鼻辣舌,满嘴生香,一口未尽,再填一颗,越辣越香,又香又呛,越呛越嚼,到最后猛张着嘴,往嘴里吸着凉气,往外哈着辣味,然后猛地挺着脖子纵身跳跃几下,再不停地吸溜两下,同时咽着唾液,东张张西望望,转悠着,四处寻找,希望找点能压口的东西,那滋味,那情景,时时在我眼前晃。”
  大家不放试一试,这的确是一种很另类的吃法,不是脑残啊,更不是自残。当你感同身受之时,我们再共话其感。
  关于红枣兑花生的吃法,你可能不敢恭维,不过,因为吃了生花生接着喝凉水,会胀破肚皮的,疼痛难忍,不妨兑着红枣吃,然后再喝点凉水试试,不会难受的。由于我在散文《红枣情思》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因为是小时候姥姥的创意,印象特别深刻,多年来一直回味,年年都有尝试,在那一篇文章中,我是这样描述的:
  “红红的枣子,干皱皱的皮,咬着枣子的一边撕开,果肉粘连,韧中带丝,填在嘴里,轻轻一嚼,甜香轻辣,粘嘴粘牙,枣皮直钻牙缝,越嚼越香,越嚼越甜,边嚼边咽,枣核在嘴里转过来,转过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光光的核,仍然吮来吮去,不愿舍去。如果掺上一个花生米,甜味顿失,花生蛋白的浓郁芳香顿时堵塞味觉,满口顿时只有花生浓浓的味道,香味太浓,似乎难以下咽,有时口中发干,胃口生堵,如果再吃上一颗枣子,甜香交叠,淡化了花生的浓香,浓化了枣子的甜腻,连续吃上两颗枣子,再吃上一把花生,于是,口中生香,甜甜美美,余味绵绵长长,胃中饱饱足足,嘴里含着那甜丝丝的枣核,一直到枣核光光,满口清香渐逝,甘甜依旧在口中回味余长。”
  在《儿时花生情》中,虽然着笔不多,吝笔浅提,但是还是要交代清楚,让大家对这种吃法印象深刻,是那一节的简化:“花生拌红枣,混在一起,嚼起来,更是甜香交叠,口中生香,枣子微辣却香甜可口,花生的浓香淡了,枣子的甜腻浓了,甜甜香香,口中愿嚼,胃中愿接,嚼嚼咽咽,边嚼边咽,胃口饱足,余味绵长。”
  在比较中,大家可能会发现:轻辣或者微辣。大家可能不了解,不过可以私下尝尝,细细慢品。你会发现,农村老树大枣,肉多瓤甜,但是乍一吃,是有点辣丝丝的。这是我七八岁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只是仍然没有找到原因,似乎现在的枣子也没有原来的味道,也许真是世事变迁,世也,时也,彼也。
  关于麦茬花生的提及,是照应开篇的春茬和麦茬,而且在麦收之后稍微几字提及。
  关于榨油的场景描写,如果只是花生油,没有什么稀奇之处。没见过猪跑,可是吃过猪肉的。而炸油的场景也许大家见过的较少,油坊,尤其是古老的木架子式的夯石头锤的场景,也许都没见过,而给花生搓皮的场景,只是引起大家想象和新奇,几句话,跳跃着就闪过去了。
  花生饼本身很硬,难啃,但是小时候母亲用火略烤的方法,着实效用非凡,而且芳香四溢,柔软易嚼,糊糊的香气中令人回味绵长。
  最后关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典故,聪明的读者们,你满可以在网上搜搜,很容易找到的,但是只是传说而已,其真实性留给史学家考证去吧,只是我很小的时候不止一次听老人们或者说书唱戏的讲到那个元朝时在圆糕饼里夹上写着“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齐动手”的纸条,互相传告,大家相约月圆齐心协力,各村各巷,共同起事,杀死那些靠人们供养,欺凌人民的鞑人,并推翻黑暗残酷的元朝统治的故事,后来就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饼,庆中秋节日习俗,这也许是,也许不是月饼的由来,年纪轻浅的小读者们就先纳闷着吧。不过,现在各族团结,共结连理,共话梦想,八月中秋节已演变为家家团圆,万户合欢的喜庆节日
  2015年4月26日写于晚间,喔,零点四十九了。
  
                            (散文编辑:可儿)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4)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