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写物散文 > 别了,大书房

别了,大书房

时间:2016-03-22 15:53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竹清点击:
        
  别了,大书房
  
  动拆前夕,2003年1月19日,我最后一次回到故居——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乡朱家宅7号。
  
  作为这一带标志性建筑的天主教堂,早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洗涤的荡然无存,只有地基依稀可辨。可每次回去,远远就能看见这座类似党的一大会址的石库门老宅,这就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高房子”,如今已被四周盖起杂乱无章的“保垒”性建筑所掩盖。
  
  站在家门口,我仔仔细细地打量着、端详着,再过二个月,这座古色古香的大书房——曾经拥抱我身心的港湾,就要被夷为平地,如风过无痕。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以后只能在梦中再现,我不免有些感怀和忧伤
  
  “小群回来啦!”新疆回来的荷娣迎了出来。
  
  “君君成了大姑娘了,长得这么高!”古稀之年的荷娣妈笑着对女儿说。
  
  “外婆,不是我高,而是你矮了。”
  
  “老了,真的老了。”荷娣妈摸着满脸皱纹感叹道。这个控制欲极强、凡事总爱逞能、60岁当18岁过的女人,终究难以抵抗风雨侵蚀,沧桑岁月以不经意的姿态和速度渐渐磨平了她的锐气和棱角。
  
  听着她们的对话,望着和自己朝夕相处了二十六年的邻居,说不清楚为什么,眼睛有些潮湿,我赶紧走进家门。
  
  还没打开行李,东窗下就传来阿芳的大嗓门:“小群回来了,伲去看看。”
  
  一阵脚步声后,阿芳、大阿姐、阿姨就站在我家门口。
  
  “都进来坐坐!”妈妈招呼大家。
  
  “伲只想看看小群。”因为家实在太小,她们往前走了走,依门而立。
  
  我赶紧迎了出来。
  
  “一点没变,也不老。”
  
  “就是缺了一个人,要不什么都称心了。”大阿姐遗憾地说。
  
  “小群就是文丝丝的,和人家不一样。”
  
  “高房子里的人,就是不大一样!”
  
  “高房子里的人怎么不一样?”我问她们,也问自己。
  
  “高房子”——是周围城镇居民和农民对这座大书房的简称。
  
  听母亲说,这座大书房的祖先曾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因为穷,也因为没有文化,倍受欺负和凌辱。发家致富后,他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在这儿建一个供子孙后代读书的大书房,希冀后代“唯有读书高”,可以不再受制于别人。于是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在绿水怀抱、桃花映红的原野上,就出现这座别具一格几百平米的大书院。
  
  这座古色古香的石库门大院,南北朝向,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小厢房、二个中厢房、一个大客堂,前后两个天井,北边有花园,我现在还能清晰记得,花园墙上的窗是扇形和圆形,绿瓷烧成的如意镶嵌其中。花园里有应季的梅花、兰花、菊花、墨竹,有石桌、石凳。宁静幽雅,是一方读书圣地。可惜这些经典之作和点睛之笔,让那场史无前例的“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冲毁了,那些批判封资修的红卫兵小将拿着大铁锤给砸了,砸得他们喊手痛,换人继续砸,全碎了,什么也没留下!真正的浩劫哪,让大书院里每一个见证者瞠目结舌,除了心痛,什么也做不了。上小学的我问母亲“为啥要砸?”母亲什么也没说,拽起我的胳膊快速离开……
  
  事后母亲告诉我,房东的后代念书都非常好,个个有大出息,全部去了国外,还把房子捐给了国家……
  
  荷娣妈和妈妈是这里第一批居民。
  
  大书房现在居住着七户人家,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不多。可这大书房里走出来的人似乎是和周围的居民不太一样,少了些野蛮多了些理性。几十年来,在同一个屋檐下煮饭,虽然免不了磕磕碰碰,可谁也没红过脸。遇事谦让是大书房的一惯作风,而母亲则是做得最好的,这是大家有目共睹、一致认可的。小时候我总觉得母亲太窝囊,因为有些事明摆着是欺负人,可母亲却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人不吃亏,过后讨便宜。”“冤家宜解不宜结。”真正碰上了让母亲也想不通的事,她就边流着泪边对我说:“好好念书,就不会受人欺负了。”这是对我的希望,也是她最好的解脱。
  
  邻里之间以诚相待,融为一体。谁家上街买个菜、办点事,打个招呼就走了,连门都不锁,就像盛唐时期那样。圆宵、清明七月七、八月十五、春节,逢年过节,大家就聚在一起,不分彼此……
  
  时光可以带走一切,富贵、荣辱、少女迷人的微笑、青年的冲动、中年的疲惫,却带不走一颗颗追求知识、向往美好心灵。那种从大书房里熏陶出来的教养、气韵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潜移默化地修行、滴水穿石的工夫。
  
  “伊拉是高房子里的人”这是周围人对这座大宅院人行为的共识和赞赏。也许,文化底蕴才是真正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是阿芳不能准确定义而已。
  
  是的,我生平第一次发现,大书房里一张张多皱、衰老的脸,由于知识之光的涵盖、心灵之光的折射,竟然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像春天一样青苍悦目。
  
  而居住东相房的我家,由于“风水宝地”的缘故,和书有缘,和书结缘,出了三代写书人。在今天金钱至上的商品时代,在孔方兄炙手可热的红尘中,固守着自己心中一方神圣的净土,以一种恢弘、平静的心态面对沸沸扬扬的人世。
  
  我觉得,人活着就得有梦想,有精神支撑。并用其滋润心灵的土壤,赖以抵抗形形色色的诱惑,从而走向人生的最佳境界……
  
  这也许正是书房的捐献者所希望的……
  
  这也许才是周围居民所羡慕和敬佩的……
  
  竹清
  
  2003年2月10日写于上海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34)
10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导读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醇香的列巴

    醇香的列巴...

  • 又是一年桑葚熟

    “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星期日的下午...

  • 东北铁锅炖菜

    东北的饮食文化...

  • 闲说盐

    盐的历史比人的历史长了不知多少倍,忽而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你见,或者不见,我就...

  • 重拾茶之道

    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历史悠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 台球

    枪人合一轮回消 胜败成空归六道...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