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游记散文 > 寻找那眼泉

寻找那眼泉

散文
时间:2016-02-18 22:14散文来源: 散文作者: 峨东老农点击:
        
  
  博山南沙井,有一片石城。石城旁边的山谷内,有一眼山泉。山泉旁有石刻,刻有同治年间字样。
  早就知道这些,所以就想去看看它。
  第一次去,是在晚秋时节。刚到盆泉,就秋雨绵绵。这难不倒我,包里有雨具,披上雨衣,照样上山。
  村南青龙山,庙宇红叶相映红。穿过庙宇,翻过山顶,南面有高突的石崮,当地人叫它小寨。
  石灰岩结构,很是险峻。因为下雨,青石打滑。我抠着石缝,小心登顶。山顶有残存的古寨遗址,还有一个石臼。石臼不大,不像是舂米之用,可能是旗杆窝。
  小寨西南,应该就是石城位置。本打算继续前行,无奈雨越下越大,雾气也升了起来,把远处的群山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
  这样的天气,对我来说爬山没问题。只是担心到达对面山顶后,无法寻找石城的位置。找不到石城,也就无从找寻那泉了。
  思忖片刻,只得放弃。从小寨右侧下山,走到山谷,又爬上旁边的一座小山。遇到下山村民,询问得知,叫万年坡。山上植被茂密,山顶也有突兀的巨岩。
  等我爬到山顶,从另一侧回望时,才发现山顶的岩石,很像一只乌龟。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叫它万年坡的原因吧。
  如果说,第一次因为天气阻隔。第二次,就是缘分未到了。
  这次,直接从南沙井村上山。
  南沙井,也背靠南山。我不知道山的名字。看到山的植被很好,我知道这是村里的封山。每个村几乎都有。一般在村的背面或者对面,将一片山林保护起来,自觉禁止砍伐,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作为风水宝地,仿佛村子的保护神。
  在山下,我详细询问了线路。知道去石城,最方便的就是沿着山的右侧小路,一直就能到达。当我接近山顶时,还是被封山的秀美吸引了。
  植被茂密,古树沧桑。尤其是山顶,大片悬崖,更加陡峭险峻。我改变线路,向着山顶攀去。
  从密林中穿越,我最喜欢那一棵棵山榆和黄栌。山榆树干弯曲,黄栌红叶飞舞。从树木的间隙,小心地钻过。沿着悬崖下的小径,从山的背面登上山顶。
  站在山巅,向南遥望,远处有一道石墙。墙上的垛堞,高低错落,估计这应该是那石城了。
  走到近前,果然就是。石城建造在一面较缓的山顶斜坡上。由北向南缓缓倾斜。北面宽阔,南部狭窄,仿佛一艘正要远航的巨轮。
  石城四面围墙基本完整。城内,一间间房屋清晰可辨。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北门宽大,南门略小。由此看出,南侧应是防守重点。
  至于石城的来历,我看过一些资料,据说博山县志有记载,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为了抵御捻军而建,故名挡捻墙。同治年间,正是捻军活动活跃的年代,这应该是符合史实的。
  有石城,就要有水源。这是生存的需要。我站在山顶,观察一下周围的山谷。东面,植被较少,不像有水的样子;南面,半山腰一片洼地,树木葱茏,估计泉应该在那里。
  从南门出去,荆棘间杂。到了那片山洼地,是一道道梯田。地里长满了洋槐和香椿。按照经验,泉一般在堰墙下。我找遍了每一个堰根,也没有发现山泉所在。
  这就奇怪了,东边草木稀疏,不像有泉水的样子。南面低洼地树木茂盛,又找不到,那就只能向西边寻找了。
  顺着半山腰的崎岖小路,仔细观察地势特点,一直走到了快要下山的地方,也没有发现那眼泉!
  带着遗憾下山。问了好几个人,有的说不清泉的具体位置,有的说在南面,有的说在东边。那好吧,既然已经从北转到了西,下次就去东面!
  这一次,我从老姑峪开始。老姑峪隶属莱芜,南沙井属于博山。这里是淄博和莱芜的交界处。看到这么奇怪的村名,一定有故事
  询问村里的老人,果然有。原来村庄最初叫井泉,因为村南有一眼深井,泉水喷涌成池。明清时期,村里一位老姑娘一生未嫁,终老后由侄子将她安葬在村西的山上。后人尊称其老姑,慢慢村名被叫作了老姑峪。
  我当然不能放过那井泉。一路询问,一路走来,在南山旁找到了井泉。井有两人多深,石头依托岩石砌成井沿,墙上长出杂木,枝叶葱绿,摇曳的树叶与古老的石墙,相互辉映,既古朴沧桑又显出生机。
  我从井泉旁上山,沿着上次的山路逆行而上,然后向东拐去。开始还有小路,后来就是荆棘丛生。艰难地翻过一个个小山头,终于看到了那个标志性的石屋。
  上次询问村民,告诉我说那泉在一座石屋旁边。见到了这座塌了顶的石屋,再观看周围的地方,在石屋下方堰墙上,远望有一个黑乎乎的洞口,估计就是那眼泉了!
  精神倍增。加快脚步,走到近前。果然是它!原来,它就藏在这看着最不像有泉水的东侧山谷里!真是把我给骗了。
  山泉,在石堰正中。青石砌墙,灰砖发碹。上方镶嵌石刻“仙海”两个横体大字,右边是“同治二年”竖体小字。据此判断,此泉修于同治年间,这泉应该就是为石城提供水源的。那旁边的石屋,就是守卫这泉的兵营了。
  仔细观察,它有内外两道碹门,中间空间宽阔,石缝之间还用灰土嵌缝,倒像一间精致的房间。坐在里面,也不拥挤。与一般的山泉相比,模样完全不同。
  泉水,从里面的小碹门中缓缓流出,咕噜之声清晰可闻。泉水至清,我趴下喝了一口,沁人心脾。掬起一捧,敷到脸上,清凉无比。
  泉对面,是陡峭的峡谷。旁边,一棵野生桃树,已经长了青桃。两只斑鸠,被我惊动,扑啦啦飞向远方。地上,两片切开的轮胎,盛满了水,看来是为山羊准备的。
  费了这么大劲,才找到这眼泉。多和它亲近亲近吧。搬块石头,坐在里面,拿出带着的午饭,从山上薅了一把山韭,用泉水洗了洗,就着吃起来。喝一口清泉,啃一口烧饼,那感觉,香极了!
  有了如此的感觉,也不枉找了它好几遍了。
  2013-6-16
  
  (作者按:附文学现场管理员柳泉先生对该文的评论。柳泉先生即《淄博日报》文学编辑苗露先生。承蒙苗先生厚爱,如此高赞,实不敢当。转帖在此,以资鼓励。借此向先生问好!)
  
  “有了如此的感觉,也不枉找了它好几遍了”
  刚搭上一眼,不被其文字所吸引也难:简约明快,字字玑珠,不经意间透露的古典文学的底蕴,洋溢着鲜活的阳光味道
  场景细节的描摹,脉络清晰,起笔是奔着“山泉”而来,却曲径通幽,偏偏是“我找遍了每一个堰根,也没有发现山泉”,却寻访到井泉村的“故事”:本意在“山泉”,却得“井泉”,让人心领神会到生活哲理,本来生活中是时时遇到遗憾的,即使折其心志而返,也已有一番收获。此为惹人第二眼顾盼之所在。
  令人佩服的则是穷途末路之际,竟再度豁然开朗,进入第三境,此即千古文人之心底里的桃花源的所在也:“山泉,在石堰正中。”此时作者心细至极:泉水之形、之声、之清凉感觉以及四周的环境:峡谷、长了青桃的桃树、惊飞的斑鸠、地上盛水的车胎……全给了特写镜头。最妙的则是与作者山泉的“亲近”:“搬块石头”,“薅了一把山韭”,用泉水洗净而餐的午饭……如此声色味全参与的场景调动,尤其是味蕾与“山泉”的“亲近”,让人随之也有大快朵颐之感。感官上的升华,思想的传达则在于意会。
  “有了如此的感觉,也不枉找了它好几遍了。”其实,这是回盼作品第三眼的由衷感触。作品正是心中的“秋香”,即使你不是唐伯虎,也会化为桃花崔护。人生何尝不是在寻找那眼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象空间与各自的阅历、审美情趣密不可分。
  因泉而涌:井泉、山泉与吾心有戚戚焉。拂去表象,被批斗中的沈从文,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画家黄永玉对表叔沈从文说:“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来看杏花,听杜鹃叫。”并问这是不是小题大做?沈从文笑答:“懂了就值了。”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遗憾玉皇顶

    回程路上思忖着未登玉皇顶的遗憾,竟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雕像。残缺的断臂更能诱发人们...

  • 游上甘棠

    五一长假,我与好友蒋华一行六人游了江永兰溪勾蓝瑶寨后,吃过中饭,驱车来到江永上甘...

  •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不知不觉,在锡林浩特生活已近十年。每年夏天或者回老家,或者出...

  • 风雨荆山桥

    “一代帝王乡,千古飞龙地”,故乡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许多文人墨客颇费诗章,...

  •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国庆佳节的2日、3日,应我相邀,老家兄弟姐妹...

  • 局长请客

    小小的县城都知道,都港县税务局的刘局长最喜欢请客,而且每一次都是自己掏钱买菜、买...

本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