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线:原创散文发表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原创散文网!
推荐栏目: 爱情散文 - 抒情散文 - 伤感散文 - 情感散文 - 哲理散文 - 亲情散文 - 心情散文 - 游记散文 - 短篇小说 - 爱情散文诗 - 抒情散文诗 - 伤感散文诗 - 现代诗
精典美文推荐: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散文 > 散文随笔 > 游记散文 > 海门的“二等车”与“汤团”

海门的“二等车”与“汤团”

散文
时间:2012-03-23 02:32散文来源:散文在线 散文作者: 上虞厂房网点击:
        

  我们新中国曾经有过二个海门县,过去在我们浙江有一个海门县,后来撤县设市时为了区别江苏的海门县才改名椒江市,现在椒江市成了台州市的一个主城区。而江苏的海门县与我们浙江仅一江之隔。
  公元前,长江的入海口还在江苏的镇江一带,以东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因为长江下泻的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了800多个春秋,至唐末,才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才设置了海门县,县治在东洲镇。
  可是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期,海门境内的大片土地都坍没了,被裁县为乡,海门县成了静海乡,所剩土地和人口归并通州。
  到了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又开始渐渐涨积,涨出了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形成了连片的陆地。
  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崇明的农民陈朝玉到此开垦,随后江南句容等地的许多垦荒者也纷至沓来,于是逐渐形成村落,据说是茅姓的人最早架起“踏子板”,卖起了鱼虾瓜蔬,兴旺集市;才有了后来的茅家镇。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此地又建立了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到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又恢复了海门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门在1994年6月撤县设市,市政府驻海门镇。海门镇就是原来的茅家镇,1965年改名。
  海门设县初期,居民多以煮盐为业,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由于土地涨坍不定,文化也随之兴衰。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我在上虞真美日化厂工作,曾随我的师傅朱文龙多次去过江苏的海门。海门玻璃厂是我们厂的业务单位,他们为我们配套生产膏霜类化妆品玻璃磁瓶,海门玻璃厂开在一个叫“三厂”的地方。后来在九十年代初期,我自己下海办厂的时候也去过好几趟,我对海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时候,我们去海门都是乘坐汽车的,经过一路颠簸来到长江渡口,再轮渡过去的。每到渡口,我总是见到渡口码头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像,等着过江的车子是一辆接着一辆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装载着客人的车子随着车流缓缓地鱼贯而入,直接驶到大渡轮上。偌大的渡轮上,一辆辆汽车停靠摆放、整齐有序。
  轮渡在汹涌波涛中稳稳前行。我们站在甲板上,浩翰的江面尽收眼前,江水呈现黄色而浑浊,江上的凉风扑面吹来。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是海门青龙港。
  据说,海门的历史上最长的渡口当属青龙港,青龙港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时有零散船只往来于江南之间。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正式建轮埠码头并通航。
  青龙港是苏北地区通往上海的重要港口,上个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年旅客流量达到了300万人次之多。后来由于长江北支航道淤沙和海门港汽渡码头的开航,青龙港已于1999年4月5日正式关闭。
  从青龙港上岸到了海门,我记忆犹新的那就是乘坐二等车,这是海门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当年海门的农村里缺少公共汽车,而且道路又以小道居多,许多外地人过来办事或走亲访友,大多乘坐的是二等车。
  在海门的港口码头及各处集镇处处都设有二等车站头,踏二等车的人但见旅客到来,马上会笑脸相迎热情地围拢过来。当谈妥价格后,便立即驮载着旅客上路。
  踏二等车的人之中,不乏心灵嘴巧、善解人意,犹如“导游”一般。
  何谓二等车?就是载重自行车的书包架上,另加一块木板用螺丝固定着,板上铺有棉絮垫子(后来也有铺海绵甚至弹簧座垫的),做成一个平平软软的舒适座位。然后在三角架中的空档处,再特制一个与三角架大小尺寸的花纹布袋(车袋),供踏二等车人放置饭盒、茶水瓶等杂物。自行车的后天心两侧,还以毛竹片爿连至衣包架,设置让旅客踏脚的板块(后来改制成了铁板踏脚)。
  这种用作搭乘旅客和搭运货物的载重自行车,就是二等车。
  二等车除载人外,还用以替代人力运输货物,是当年海门农村相当便捷又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踏二等车的人,我感觉车技相当好。
  据说他们还要经过严格考试,不管是在平坦的小道,还是在转弯抹角、坷坎曲折之路,都要能够非常熟练地骑车,才可领到公安部门颁发的“搭客证”,准予运载。
  这是对客人负责,还真有点意思嘛!
  我乘坐过好多次二等车,还真碰到过一些狭狭窄窄、高高低低的乡间小道,间或还会遇上排水沟上架设着窄窄石条的“旱桥”,但踏二等车的人照样能不摇不晃、如履平地般通过。这车技不由我不佩服!
  海门的县城所在地海门镇的前身是茅家镇,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大街叫作解放路,几经改造,数次延伸之后,成了海门第一街。
  据说1949年1月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驻扎在城北庙宇的解放军部队是由北门入城的,然后解放军沿着原七案竖河东侧复兴街进入城内。市民们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庆祝茅家镇的解放。当时茅家镇还围有土城墙,共有6个城门,但只是简单的一竖(复兴街)一横(大同街、建国街)“丁”字形的市井格局。因此解放后这条复兴街被定名为解放街,也称解放路。
  复兴街,临南贯长江的“七案河”边而筑,当年茅家镇街上的居民称“七案河”为“竖河”,称复兴街为“竖街”或“竖头街”;南北长仅仅一公里。民国时期,海门地方政府以引线弄为界,东部称文成镇,西部(复兴街地域)称武成镇,(茅家镇合称文武镇);文革时期复兴街一度被改名为反修街。
  如今复兴街这一名称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但它却是昔日“茅家镇”、今日海门镇的发源地。
  复兴街于1979年拓宽成了13-15米的沙石路,1985年铺设了沥青路面,并把南段取名为解放南路,北段取名为解放北路。1992年填平七案竖河,扩建成了宽达30米的水泥路面,1993年已改名为江海路。并由南北向逐渐改造成了东西向。
  海门镇的“七案河”叫法,其实与历史上的茅家镇开垦史也不无关系。茅家镇所在地在清代成陆之初称之谓裙带沙,过去谁想要开垦荒地,必须先向官府报案,交纳银两,官府批准之后才能允许开垦,所垦区域便称为“案”。
  据说,在茅家镇西郊发现过几方清代墓志,就刻有“洒带案一案二案”等文字,因此,经过专业人士认定,茅家镇的那条竖河应该是裙带沙洒带案的第七案河道。
  七案河在过去通江达海,是茅家镇最重要的河道,河南端早在清道光年间就建有江南海关海门分关。1993年建造江海路已将七案河填平筑路。七案河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我对海门的认识,最早还是在学生时代,从文学作品中读到抗战中苏北有个新四军汤景延团长,曾受命率领“汤团”,采取特殊方式,以“投降”为名打入日伪内部,斗智斗勇。待到完成任务之后再从敌人内部打出来,以配合我抗日军民的反“清乡”斗争的故事。
  在海门镇(原茅家镇)解放路光明路口不远处,立有一块石碑,这是“汤景延团部旧址”,是汤景延率领的“汤团”打入敌伪内部时的团部所在地。
  汤景延(1904—1948),名克祚,号景延,如皋城西陆家庄人。卢沟桥事变后,他怀着一腔热血投入抗日活动,先在海门县国民党江苏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军事谍报处工作,日伪占领海门后,茅家镇沦陷,他去灵甸港参与组织成立了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副总队长。
  该总队后被江苏省保安九旅收编,汤景延任少校团副,在转战各地时,他与新四军挺进纵队三团团长梅嘉生结识,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新的认识。
  1941年初,汤景延率领部分人马弃暗投明,随茅珵的新四军一师三旅(茅三旅)回到掘港、北兴桥、三余一带展开抗日活动。同年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通海行署成立,汤任通海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
  1943年初,日伪军在苏北地区实施残酷的“清乡”政策,并选择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四县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实验区”。面对日寇的疯狂“清乡”,新四军苏中四分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
  为了详细了解敌伪的“清乡”计划,时刻掌握敌人的动向,便于我军正确有力地打击敌人,当时的华中局领导决定组织一个团的兵力,打入敌人内部,牵制敌人的行动。他们选择了驻扎在通海地区的崇明县警卫团和通海自卫团合编成一个团执行这个任务。
  由原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为新任团长,后来人们习惯称他们为“汤团”。
  汤景延,是中共特别党员。中等身材,头脑灵活,性格豪爽,意志坚定。因为他曾经在国民党保安旅当过中校炮兵营长,与当时伪军的师团级军官有旧交。
  汤景延通过与伪敌工总部江苏实验区南通分区区长姜颂平和伪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主任张北生接洽,再与日军代表高木谈判。
  汤景延于1943年4月16日,在姜灶港“反叛”,成为了汪伪军“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分驻在海门、张芝山和姜灶港一带,团部就设在茅家镇“汤公馆”。
  潜入敌人内部的“汤团”,在汤景延的领导和策划下,与敌伪巧妙周旋,利用日汪之间的矛盾和汪伪内部之间的矛盾,不失时机地分化瓦解敌人,同时积极收集军事情报,想方设法秘密为新四军苏中四分区输送枪支弹药,不断为我方创造打击敌人的有利条件。
  他们以解决部队给养为由,开办商行“协记公行”,并在宋季港、牛洪港、青龙港设立分行,以经营粮食、蔬菜、禽畜等物资为名,以此布局内线,控制沿江港口要隘,多次为抗日根据地购买和运输军火、药品,护送抗日干部,出入据点,传递情报。
  “汤团”打入伪军后不久,伪江苏省政府主席李士群曾两次在苏州召见汤景延,晋升他为少将旅长。“汤团”抓紧时机,开展争取和瓦解敌伪军工作,掌握敌伪的大量机密情报。
  6月9日,伪清乡公署发文,改“汤团”番号为“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保安司令部第二教导大队”,并命令集中南通受训。部队到达南通后,日伪企图分割、遣散,最后吞并“汤团”。汤景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和敌人斗智斗勇,使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
  “汤团”终于在8月底集训结束,汤景延将部队调离原防,团部设至金沙。
  该团共有七八百人,在混入敌人阵营163个日日夜夜中,并没有被敌人发现半点痕迹,可见内部之团结,部署之周密。
  1943年9月下旬,苏中区党委决定“汤团”举行军事暴动。
  29日夜间,汤景延设计把敌特工站正副站长、伪警察局长请到家里打牌,而后以咳嗽为号,伏兵突然出现,将三个敌伪头目当场击毙,旋即指挥部队摧毁了伪行动大队队部和一个伪区公所,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最后“汤团”撤离到了如东县苴镇附近的刘家园,并顺利返回根据地。
  后来,苏中军区和苏中四分区先后召开祝捷大会,庆贺“汤团”特殊战斗的胜利。
  第一大将粟裕曾对汤景延和“汤团”有过较高的评价:“汤团打入敌人内部,是华中局决定的,汤团的领导、干部和战士们英勇机智地完成了党所交给的任务,对于反‘清乡’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散文编辑:江南风)
请点击左边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QQ空间或百度贴吧,让更多人阅读!
顶一下
(0)
0%
待提高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共有个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点击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美散文
  • 遗憾玉皇顶

    回程路上思忖着未登玉皇顶的遗憾,竟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雕像。残缺的断臂更能诱发人们...

  • 游上甘棠

    五一长假,我与好友蒋华一行六人游了江永兰溪勾蓝瑶寨后,吃过中饭,驱车来到江永上甘...

  •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触摸锡林浩特夏之心 不知不觉,在锡林浩特生活已近十年。每年夏天或者回老家,或者出...

  • 风雨荆山桥

    “一代帝王乡,千古飞龙地”,故乡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许多文人墨客颇费诗章,...

  •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陪老家兄弟游零陵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国庆佳节的2日、3日,应我相邀,老家兄弟姐妹...

  • 局长请客

    小小的县城都知道,都港县税务局的刘局长最喜欢请客,而且每一次都是自己掏钱买菜、买...

本版责任编辑